
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docx
4页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一、器械物品清点安全的重要性物品清点是手术室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确保手术安全、防止物品遗留体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手术团队对物品清点制度高度重视,但清点错漏仍时有发生因此,手术室护士需严格执行物品清点制度,同时深入分析影响清点安全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以有效杜绝物品清点错漏,保障患者手术安全二、需清点的手术器械物品范围1.器械:包括普通器械、内镜器械等手术台上的所有器械2.敷料:如小纱布、小纱条、纱球、脑棉片等3.其他物品:手术刀片、缝针、电刀头、吸引管头、帽、注射器、注射针头、特殊敷料等三、手术器械物品清点流程1.清点顺序:先清点纱布类敷料,后清点缝针,再清点常规器械及特殊物品清点敷料时,需将每块纱布展开,防止重叠及夹带,并检查显影条是否完整;缝针应固定在针板上2.核对与记录:清点结束后,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核对清点结果,并将结果告知手术主刀医生手术结束清点用物时,按照污物桶、器械台、托盘、手术野的顺序,依照《手术器械敷料清点记录单》逐项清点,以免遗漏或重复四、手术器械物品清点方法1.逐一清点: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按器械常规准备单逐一清点,巡回护士负责读,器械护士负责数,每件物品都需要重复唱对两遍。
2.分开计数:可拆卸的仪器要注意分开计数,以免数目混乱;特殊器械上的螺帽必须齐全,对活动螺帽进行点数并登记3.逐个打开清点:双层纱布、棉垫必须逐个打开清点,并检查有无显影标记线,准确记录;有显影标记的纱布不得用作覆盖伤口4.固定位置放置:手术台上掉落的物品应及时找到并放置于手术室间内固定的位置,如盛污染敷料的盆内,以便清点5.多个切口清点:若同一个患者需要多个切口入路时,关闭每个切口时都必须按常规清点所有物品6.严格管理:任何人不得随意带入或带出手术中的纱布、器械等清点过的物品;禁止用纱布包裹标本;未经洗手或巡回护士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清点过的物品;术中医生和护士不得将纱垫、布类物品剪开使用五、清点手术器械物品应遵循的原则1.严格执行“二人四次”清点制度:即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空腔脏器前、手术结束缝皮肤后共同清点2.全面整理: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应对所有器械及敷料做全面整理3.共同清点:在一些空腔脏器如膈肌、子宫、心包、后腹膜、膀胱等关闭前、后,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应共同清点物品4.随时增减记录:手术过程中增减的物品应做到随时增减随时记录,用“+1”、“+2”表示。
5.准确及时记录:准确及时记录所有手术台上物品,洗手、巡回护士两人核对无误后在手术器械清点单上签全名6.坚持“唱点”原则:每次清点时由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共同唱点两遍7.彻底清理:清点物品前,巡回护士应将随患者带入手术间的创口敷料、绷带以及消毒手术区的纱布、纱球彻底清理,于手术开始前全部送出手术间8.及时收回:器械护士应及时收回术中使用过的器械,收回结扎、缝扎线的残端9.规范使用:医生不应自行拿取器械,暂不用的物品应及时交还器械护士,不得乱丢或堆在手术区10.防止遗漏:深部手术填入纱布、纱垫或留置止血钳时,术者应及时报告助手和器械护士11.详细记录:若做深部脓肿或多发脓肿切开引流时,创口内填入的纱布、引流物应记录于麻醉单上,术毕再由手术医生记录于手术记录内,取出时应与记录单数目相符12.选用显影纱布: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时,宜选用显影纱布、纱垫13.留长带:凡胸、腹腔内所用纱垫,必须留有长带,带尾端放在创口外14.思想集中:器械护士应思想集中,及时、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物品15.固定地方放置:凡手术台上掉下的器械、敷料等物品,均应及时捡起、放在固定地方16.严禁挪用:麻醉医生和其他人员不可向器械护士要纱布、纱垫等物品作他用。
17.避免黏附:取出病理组织或胎盘等标本时,不可直接放在点数的纱布、纱垫面上或紧贴于旁进行组织检查18.坚持到底:开展大手术、危重手术和新手术时,手术护士应坚持到底,不得中途换人进餐或从事其他工作19.交接清楚:特殊情况确需换人时,交接人员应到现场当面交清器械、物品的数目,共同签名六、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的高危因素1.急诊手术:由于时间紧迫,可能导致清点不仔细2.手术中出现突发状况:如术中大出血等,可能打乱清点节奏3.手术深部操作:深部手术操作复杂,易遗漏物品4.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偏胖患者: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和清点难度5.清点数目错误或记录不及时:术前、术中、术后没有清点数目或数目清点错误,记录不及时、忘记记录或记录错6.术中换人交接班不清楚:器械护士或巡回护士换人时,交接班不清楚7.责任心不强:护士或医生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大意综上所述,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安全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执行清点制度、遵循清点原则、采用科学的清点方法和流程,以及深入分析并控制异物遗留的高危因素,可以有效确保手术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