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12月历史月考试卷分析.doc
1页高三12月历史月考试卷分析一、 试题质量本次命题总的来看选择题部分比较成功,大题尚值得商榷,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内容上看,本次命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选择题政治模块涉及分封制、宋朝政治、科举制、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社会主义,共5道题;经济模块涉及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美国经济大危机及苏联和东欧经济,共4道题;思想模块涉及明清黄宗羲主张、近代中体西用、西塞罗思想,共3道题这些都是课标要求的基本核心关键点,完全针对目前一轮复习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40题考查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问题,41题为地图开放题,考查中国近代和当代开放的信息,选修题45题考查民国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第二、 从考试题型方面看,本次命题主要设有2种常规题型,分别是单选题和材料分 析题,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判断;材料分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述能力等,从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运用、对比、评价等,题型的设置依据传统,与高考接轨,比较合理,尤其是自2013年全国高考卷一改传统的SPLO型试题,而改为单一材料形式题,即仅提供两幅图片作为试题的主材料,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行说明。
第三、 从难易程度上看,本次命题难度和区分度都较合适的题有24、26、27、29、30、31几个选择题难度合适、区分度不合适的有25、40(1)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的有35、40(2)、41难度偏易、区分度不合适的有33题总体来看,选择题难度和区分度大部分比较合理 毋庸置疑,本次命题存在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25、33及40(1)三道题,区分度不合适,导致学生思路不明晰,答题及老师讲解破费周折,体现在大题上面就是学科特点不明显,很多学生答题时用地理学科语言在答题二、 考试效果及原因分析本次考试考生得分整体不高,选择题均分为25.2分,大题均分为15.1分,都偏低,尤其是大题第40(2)、41两大题分数都为12分,但均分却为3.2及3.51分,明显偏低,导致整体分数上不去其原因从学生角度看,一是考生平时对历史学科所花时间太少,学生精力有限,导致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应用水平尚待提高,比如选择题第29题考查1992年邓小平南巡主要起的作用,30题1978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及35题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经济陷入困境所带来的影响,这三道题应该都是属于基础性内容,但是学生做的很不理想,能够反映出学生落实不够,导致做题过程中迁移能力欠缺。
从老师角度看,一是正在进行的一轮复习以专题学案式进行,打破了教材体例,有较强的融合性,学生思空混乱,没有办法找到知识的落脚点;二是老师讲解较多,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导致学生适应不足,消化不够;三是老师选题资料贫乏,有局限性,平时训练题的质量不高三、 整改措施针对这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1、 加强落实2、 平时讲练题目要注意有针对性3、对学生以激励为主,多进行赏识性教育,相信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