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doc
7页小学五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2. 课外阅读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的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别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恳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欣赏《梅鸡图》是因为3.“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的意思是 ( )A.酸甜苦辣等味 B.香、臭等味C.画的意境 D.意思4.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A.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B.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C.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D.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5.从文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拓展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2)破之(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①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②,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注释)①他:指猴王孙悟空②簪冠着服:戴上帽子穿好衣服[1]选文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我还知道这部书和另外三部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猴王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A.不让左右仪从跟随,好在亭上休息一会儿B.不让左右仪从跟随,以方便偷摘蟠桃[3]把文中描写猴王摘桃、吃桃的句子画上“ ”[4]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猴王偷灵丹 B.猴王偷蟠桃5.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
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6. 课文理解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结合你自己读书的情况,谈谈你对“读书三到”的认识7. 阅读理解董遇“三余”读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①:“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注释)①言:此指董遇说 ②苦渴:苦于[1]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人有从学者 a.从中 b.跟从 c.想要(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a.明白 b. 看见 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
a.又,再 b.或者 c.有的人[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B.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示:不仅要(____),还应该(_______)8.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9.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①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③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④能应也夫⑤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鬻(yù):卖 ②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③或:有的人 ④弗:不 ⑤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的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自相矛盾的10. 快乐阅读(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从军行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诗中表示地名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写作手法上看,前两句是_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_3)题目中“行”的意思是( )A、行走B、路程C、古诗的一种体裁4)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A、岑参B、王昌龄C、高适(5)这是一首( )诗A、边塞诗B、送别诗C、咏物诗(6)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7)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有________,三要有_____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4]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A.借助注释 B.联系上下文 C.使用工具书 D.以上都是[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