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 课件(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33页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目标一根据图表,说出依据地震波特点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目标二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的特点学习目标导入果皮果肉果核想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该怎么办?想知道苹果的内部结构,把它切开就可以直接观察科拉超深井 科拉超深井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米,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然而,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12,263米的钻深,还算不得深,仅仅只是触及到了地球的“皮毛”目前,还没有可以直接观测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一、地震波(一)地震波的概念:(一)地震波的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动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纵波波(P波)波)横波横波(S波)波)(二)地震波的分(二)地震波的分类纵波与横波波与横波使地面上的物体上下震动使地面上的物体左右或前后摇晃(二)地震波的分(二)地震波的分类纵波与横波波与横波分分分类分类特特 点点影响影响传播速度传播速度传播介质传播介质共同点共同点纵波纵波(P波)波)横波横波(S波波)使地面上的物体上下震动使地面上的物体左右或前后摇晃快慢固、液、气固地震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会有变化诊断检测一当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在海洋上的航行者会有什么感觉呢?陆地上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探究一探究一 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播速度的变化化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在下图中找到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深度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均明显增加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平均17千米)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莫霍面莫霍面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研究地震时发现,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040千米,在大洋之下平均为510千米。
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个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契奇面,简称莫霍面莫霍洛维契奇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慢与地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古登堡面本诺古登堡探究二探究二 根据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播速度的变化推化推测内部物内部物质形形态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纵波和横波均可传播固态横波完全消失非固态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状态探究三探究三 尝试根据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地球内部的化划分地球内部的结构构层次次地震波遇到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会有变化;介质不同,则所属的圈层也不同请尝试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二、地球内部的圈层小结: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直接观测不可行间接推测通过地震波地表至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为地壳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一)地壳(一)地壳地地壳壳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地幔 莫霍界面大洋地壳部分较薄(510千米)大陆地壳部分较厚(3941千米),各处差异大硅铝层(密度较小)硅镁层(密度大)上地幔(二)地幔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下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1000千米2900千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内部物质呈高温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莫霍界面之下至古登堡面之上的部分为地幔1000千米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2900千米地核下地幔上地幔(二)地幔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部分合称为岩石圈下图为某地火山喷发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源于()A.地核 B.地壳 C.下地幔 D.上地幔2.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地壳B.岩石圈包含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 C.上地幔和地壳合称岩石圈 D.岩石圈是岩浆的发源地DB诊断检测二(三)地核外核内核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可能呈熔融状态S波消失固态金属球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挤压在一起三、地球的外部圈层概念: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边界:下部边界是地球海陆表层,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0003000千米的高空是大气圈的上部边界(一)大气圈作用: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一)大气圈概念: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组成: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二)水圈作用: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淡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水圈概念: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广义);生物本身(狭义)三)生物圈(三)生物圈鱼鸟人范围: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A.瀑布、水流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题诊断检测三CC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以上岩石圈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后练习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圈层()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C.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2.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A.地球内部的能量B.太阳辐射C.地球的引力D.人类活动DB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A.地幔B.地壳C.内核D.软流层课后练习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