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纳03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师版)-【知识手册】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docx
5页班级 姓名 归纳03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形式:行走、奔跑、爬行、游泳、飞行等骨骼: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构成关节面:关节头和关节窝合称 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示意图动物的运动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 关节囊及其外面的韧带有增强关节牢固性的作用牢固性和灵活性 关节腔内的滑液和关节软骨具有增加关节灵活性的作用 关节软骨可起到缓冲作用,并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脱臼: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骨 骼肌 肌腹: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肌腱: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 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着生在至少两块骨上骨:杠杆作用关节:支点作用骨骼肌:动力作用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 运动的产生: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运动的协作: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相互配合运动的协调运动的产生:运动系统调节:神经系统还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供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项目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屈肘收缩舒张伸肘舒张收缩手体重物收缩收缩举杠铃收缩收缩双手自然下垂舒张舒张 动物的运动人的曲肘和伸肘动作 运动的意义: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 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先天性行 为形成基础: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获得途径:生来就有的时间性:常伴随动物一生先天性行 为和学习行 为学 习行 为形成基础: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获得途径: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时间性:可建立或消退二者联系: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学习行为越复杂,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提出问题: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学习行为吗?作出假设: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学习行为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学生几人一组,在课前用木板制作迷宫,迷宫的隔板高度应避免小鼠从上方越过实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②各小组发一只年龄、大小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且经过饥饿处理的小鼠,操作如下:a.从迷宫的人口放入小鼠,同时马上记时,并在出口处等待记录小鼠从人口到出口所需时间b.如果在2分钟内小鼠还不能到达出口,学生要适当引导,使小鼠到达出口处获得食物c.重复上述实验5-7次,根据小鼠实际情况耐心训练,并把相应的时间填写到下表中小鼠走出迷宫获得食物的时间记录表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时间10分9分8分6分4分3分3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学习行为表达与交流:①实验用鼠应处于饥饿状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②实验用隔板应较高,以避免小鼠从隔板上越过③通道的宽度要便于小鼠的折返④用多只小鼠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的原因: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⑤不同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同,原因是:同种动物、不同个体,学习能力不一样⑥与蚯蚓相比,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更少,原因是: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白蚁群体蚁后:产卵蚁王:与蚁后交配社会行为的特征工蚁:觅食、筑巢等兵蚁:保卫蚁穴社会行为狒狒群体:具有等级次序,“首领”雄狒狒既享有特权,又有义务保卫群体特 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形成等级群体中的信息交 流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意义:有利于群体的交流、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应用:提取或人工合成蝶蛾类昆虫的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作出假设: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使蚂蚁只能通过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③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和结果:上述步骤②中的蚂蚁从B岛爬向C岛;上述步骤③中的蚂蚁由从B岛爬向A岛实验结论: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表达与交流: ①实验用的蚂蚁应该从同一蚁穴内捕获②捕获的蚂蚁应饲养一段时间再做实验,且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③实验用的小木条应长短相同,且没有特殊气味实验过程中,移动小木条时, 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移动④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归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当动物的数量过多时,会对植物造成危害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