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处”与“得力处”.doc
4页“着力处”与“得力处”——程千帆指导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杜广学(哈师大附中,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文史大家程千帆先生非常重视单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他强调创新,强调基本的学术规范,强调循序渐进,强调修改,强调论文的精粹与境界,这既是弟子们论文写作的“着力处”,也是弟子们论文写作的“得力处”这些论述,对于后学,益处颇大关键词:程千帆;论文写作;着力处;得力处当代文史大家程千帆先生非常重视单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他认为:“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和最好的一种载体[1]21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程先生在60余年的教学与研究中,撰写了近百篇富有创见、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文 程先生最早的学术论文《〈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别录〉、〈七略〉、〈汉志〉源流异同考》等文,写就于1935年冬天,当时是在大学四年级第一篇文学论文《少陵先生文心论》写就于1936年春天,是大学的毕业论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程先生又写作不少论文,最终和沈祖棻先生的两篇文章(即《阮嗣宗咏怀诗初论》、《白石词暗香疏影说》)结集为《古典诗歌论丛》一书,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程先生学术高潮的到来,其论文更是炉火纯青这时期的论文,“更注重在方法上发凡起例,以便接引更多的来者”[1]274著名学者袁行霈这样评价程先生论文的特色:“他善于从小处入手,一个词语,一个诗题,一个现象,到了他的手中都能旁征博引反复考证发挥成为潇潇洒洒的宏论他讲《春江花月夜》几乎是讲了一部齐梁到初唐的诗歌史再加上一部《春江花月夜》的批评史他讲《饮中八仙歌》等于介绍了盛唐文士的思想风貌他的学术境界使人敬仰[2]205正是因为程先生具有明确的研究方法、高质量的写作实践,才积累了丰富的论文写作经验,所以指导弟子,便切中肯綮;发为文章,便开人茅塞《程氏遗书》卷十二有云:“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3]67程先生谈论学术论文的话很多,咳唾成珠,总结他指导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的“着力处”与“得力处”,对于后学来说,益处颇大一、强调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程先生对此非常重视,甚至在一篇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访谈中,径直把文章题目定为《贵在创新》在这篇文章中,程先生强调:“科学论文要求创新通俗性的科普读物,有许多写得非常好,也对人民群众非常重要,但科普读物不是科学论文我们非常尊重科普读物的作者,但不能承认他的工作是科学研究。
[1]217由上述科学论文与科普读物之辨,可以看出程先生对创新的重视更可贵的是,程先生不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对何为创新、如何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理论与实例并举,使人读后颇受启发 在平时和弟子的谈话中,程先生对创新的强调也是不余遗力当弟子蒋寅谈到《左传》读书报告要和张宏生作《左传》与《战国策》说辞的比较时,程先生说:“《左传》的说辞和《国策》不同,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你们可以进行对比,写成报告[4]227当蒋寅谈到《文心雕龙》属于文章学理论体系的观点及对其成因的看法时,程先生评论道:“这个设想很有意思,前面的部分可以成立,后面的尚不成熟,还要进一步思考[4]228在讲评弟子张宏生《纪晓岚诗经学述评》一文时说:“这篇文章稍平了些,因为你只是介绍了它的内容,而不能阐发出什么新意来我看你不如换个题目,专就他对诗经学的述评来分析他是怎样持平地总结学术源流的,从而提醒人们在研究《诗经》或别的学术研究史时,必须要注意到目录学的意见……”[4]230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有意思”,就是说文章很有新意,具有创新性;说“这篇文章稍平了些”,就是说缺乏创新性经过程先生的言传身教,他的弟子们的论文无不新见迭出。
翻开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歌论集》,光是看一些论文的题目如《论初盛唐的五言古诗》、《杜诗“伪苏注”研究》、《论韩愈诗的平易倾向》、《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等文,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二、强调基本的学术规范程先生特别强调基本的学术规范首先表现在对正楷字的提倡和对错别字、潦草字的反感上他对他的学生说:“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和潦草字以后你们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1]178“某某因为要我推荐其书出版,曾经看过太马虎,错别字留着也不改我要他增写一章,更为完整,他很快就写好,错别字都在上面[1]159 其次,对论文中引用的文献有特定的要求他明确规定:“写作业所引用的任何材料都要有出处,都要有篇名、卷数和版本凡是能找到第一手材料的,不可以用第二手材料;凡是有不同版本,有异文的,应加以注明[1]178程先生为了找到一条引文的出处,特地给北大陈贻焮教授写信,请求帮助,信中说:“有一生写论文,引黄白山《杜诗说》云:‘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而南大无此书,乃从他人著作中转引,既不知其卷第(似出引言凡例之类),亦不知文字有无讹夺。
不知先生能就北大藏书本为注明卷第页数并校正文字否[5]208这样做,就能确保所引文献的准确无误弟子张伯伟回忆说:“那是在1980年的春天,我写成了一篇《钟嵘〈诗品〉推源溯流论》的文章,结尾部分用了‘记得恩格斯说过……’的语气为文,就在这个地方,闲堂师写了一段措辞极为严厉的批语[6]405正是这件事,使张教授“能够较早地认识到文献工作的重要性”[6]405最后,程先生还特别强调文字叙述的规范化他平时强调:“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1]178程先生曾经对弟子蒋寅说:“我看了你的《戴叔伦年表》,周勋初先生、卞孝萱先生与我的看法是一样的,半文半白,句子别扭,不能流利[4]232并要求加以改正无论是杜绝错别字、注重引用文献还是叙述规范化,都是看似最简单而实则最重要的要求其实这些要求饱含了程先生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培养研究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学风,避免虚浮不实,游谈无根弟子张伯伟后来体会说:“由写字而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治学之难,并逐步培养起对学术研究的‘敬’的态度,是先师这一要求的用心及意义所在[7]140写字如此,重视文献和叙述规范化又何尝不是如此程先生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不但使学生学殖深厚、基础夯实,而且无论他本人的论文还是弟子的论文还给学界提供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典范。
弟子蒋寅的《大历诗风》就是显著的一例蒋寅说:“《大历诗风》在体例方面,如注释的完备,对海内外先行研究的征引,附录涉及作家作品数量表、参考文献一览、征引书目等,也受到兄弟院校博士生导师的赞赏,每作为学位论文的规范文本指定研究生阅读,多年来不断有后辈学人对我提到这一点[8]295程先生及其弟子的专著和论文对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界论文的规范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内容方面的影响暂且不论)三、强调循序渐进如果说强调创新,强调论文的基本规范,给了研究生一个很高的起点的话,那么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则搭起了研究生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在硕士阶段,程先生要求研究生:“第一学期写五篇到十篇札记,可以针对一个字,一首诗,主要是体现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第二到三学期,以写文章为主[9]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程先生设计的写札记、写论文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踏实向前在博士阶段,通过指导研究生研读先唐经典来写读书报告,意在“培养不同的能力”[1]142,避免“治学方法单一,路子都是一个”[1]146弟子莫砺锋说:“在导师指导下,研读古籍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在研读时的侧重随书而异,作业的要求也多样化例如读《诗经》、《楚辞》时侧重其注释(以了解汉学和宋学的异同),读《文选》时侧重其编选(以了解编者的文学思想)。
读《文心雕龙》后的作业为资料整理性质的作家评语分类,而读《楚辞》后的作业则为学术探讨性质的论文这样,使研究生在方法论上经受了一次较全面的锻炼 [10]79莫教授的这些读书报告后来都写成了高质量的论文,《朱熹<诗集传>与<毛诗>的初步比较》一文,发表在《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朱熹〈楚辞学〉略说》一文,发表在《求索》1983年第三期;《从〈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比较看萧统的文学思想》一文,收入《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一书中,该书由中华书局于1998年出版四、强调修改在研究生写札记、写读书报告、写论文后,程先生非常重视修改众所周知,程先生晚年把培养学生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自己的科研工作放在了第二位他说:“我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和研究生谈话,改研究生的卷子改卷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对研究生来说,改一回就进步一回……改卷子很麻烦,改得不对,又涂掉重改 [1]45弟子程章灿回忆说:“他批改我们的文章极为细致,从字句标题到论点论据,大处小处都不放过,从不吝惜时间[11]247程先生甚至在论文已经送到印刷厂打印了,还在修改程先生在给弟子张宏生的一封信中这样说:“《火与雪》于24号挂号寄出,这两天又考虑到有几处文字还应改得更严密一些,另纸抄上,望照改,再送印刷厂打印。
如已送,望去改一下[5]386此信写于1986年12月27日,当时程先生在湖北大学四天后,也就是12月23日,先生又写一信:“文要补订四处,已由丽则转交,想收到现还想在最后(31页)再加一段,请将原稿剪开增入……”[5]388这种修改的态度,鲜明地表现出了程先生极其严谨的学术精神程先生不但修改学生的文章竭尽全力,同时要求弟子们也要加强修改他曾经要求蒋寅说:“我现在就是要你每写一句都认真想想,多改自然会好我的稿子都是陶芸替我抄的,如看原稿也是改得一塌糊涂 [4]232莫砺锋在《杜甫评传》的后记中说:“我妻子陶友红女士利用休息时间帮我誊写了大部分初稿,使原来被我改得难以辨认的草稿变得整齐清晰了[12]460可见,程先生的弟子们及其重视修改 五、强调论文的精粹与境界程先生还非常重视论文的精粹与境界他说:“一般的、很容易证明的,这样的文章我是不写的如果文章写得像一汪清水一样,一上来一眼就能看到底,这样的文章没有必要写总之,如果没有什么很特殊的想法最好不写[1]50“写十篇一般性的文章,不如写一篇有质量的文章[1]150正是因为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使得程先生的很多论文不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富有研究方法上的启迪。
他提醒学生论文的论述方式也应考究他说:“不但要写出新的东西,还要力争在研究和论述的方法上出新,给人以启发[1]148他非常欣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论述方式,不止一次地向弟子推荐他对蒋寅说:“《万历十五年》可以读一下,这写法是尝试性的,很有意思写了四个政治、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来展现晚明的腐朽[1]148结果,蒋寅在读过《万历十五年》后,“为自己定下了剖析诗史横断面的基本目标”[8]292,写出了广受好评的博士论文《大历诗风》他要求学生论文的语言也要漂亮动人他给张三夕的一封信中说:“如今我国文学界有一怪现状,即论诗文章之作者,不特不能作诗,其文章本身亦毫无光采,推之论词、曲、骈散文皆然,不特不能用古体,即今之白话文也不能写得漂亮动人一点如朱光潜、梁实秋、宗白华诸人其文学论文本身也是文学[5]334而程先生学术论文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流畅,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经常标举学术大家的论文,以树立鹄的他非常钦佩王国维、陈寅恪他说:“王国维、陈寅恪先生的文章立意高、深刻而又澄澈得像一泓水[1]151“如此能进而达于化境的,当以王国维、陈寅恪先生为显例[1]151这些都给研究生提供一种可以触摸到的学术境界。
正是因为强调论文的精粹与境界,所以程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学术论文数量上也许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却具有相当高的质量,对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