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论教养》课前预习及知识点.doc
7页《论教养》课前预习及知识点 课 前 预 习一、作品梗概利哈乔夫关心青少年教育,他为青少年撰写了《善与美书简》书中论述了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这里,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本文即选自《善与美书简》标题中的“论”字表明本文是议论文,“教养”两字是本文的论题论教养”,题目简洁,论题清楚二、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一1999),苏联学者、作家1938年,进入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工作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著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知 识 重 点一、字音词义贸mo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涵养:滋润养育恪k守:严格遵守汲j取:吸收,摄取遵zūn循:遵照箴zhēn言:劝诫的话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意孤行:本意为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
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矫jiǎo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附庸yōng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地应付事态的变化二、主题概述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可以得之于自我修行和养成只有把培养优雅风度、追求高尚人格作为人生目标,自觉践行得体文明的处世方式,才能拥有教养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本文的论题,点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第二部分(2~12):通过列举“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人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第三部分(13~17):论述教养与“优雅风度”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18):得出结论,即教养的本质是尊重四、鉴赏品读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2.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 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体现作者的诚恳态度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4.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5.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6.“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外在的”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可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成了“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7.本文的论题是教养,可是文中有很多篇幅却是在谈论“风度”与“优雅”,这是不是跑题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不是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本文的论述是从“无教养”到“有教养”,再到“风度”“优雅”,层次上逐步提升,内涵越来越丰富。
由“教养”转向“风度”“优雅”并没有跑题,反而使论述更深入、更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