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测量》单元整体设计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docx
5页《测量》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测量》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学生通过在一年级学习了“比长短”和“比高矮”,对长、短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为学习本单元奠定了知识基础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为了引出长度单位,让学生了解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时,借助尺子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建立这两个长度的表象,最后通过估测和实测,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长、短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教学时,可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建构过程,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二、单元目标拟定1.让学生经历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借助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结合数据的大小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初步建立对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二)教学重难点1.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2.用厘米、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本单元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活动二:分小组利用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活动一:动脑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测量任务一: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活动三:说说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问题一:教室有多长活动一:选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活动二:借助尺子认识直尺上的0刻度、刻度线以及1厘米的长度测量问题二:课桌有多长活动三:通过观察判断小熊测量的对错活动四: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的活动,掌握测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任务二:“厘米 ”和“米”的认识活动一: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米”和“厘米”之间关系活动二:借助自己的身体感知1米的长度问题三:1米有多长活动三: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活动四:根据对米、厘米的认识、数字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活动五: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室有多长”和“课桌有多长”两课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即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认识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表象,让学生对1厘米和1米的实际大小形成了清晰的表象,方便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在编排这一内容时,通过在尺子上、生活中找一找,并进行估测和实测活动或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一些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数与代数 R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6单元主题单元名称主要内容课时图形与几何测量教室有多长1课桌有多长11米有多长2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学习目标评价形式评价标准6.1《教室有多长》目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的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的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任务一:怎么量教室的长度? →任务二: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 →任务三:量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1.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教室的长度2.分小组利用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3. 说出测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6.2《课桌有多长》目标: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任务一: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任务二:认识厘米 →任务三:测量物体的长度 →任务四:量一量,画一画 →1.选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2.借助尺子认识直尺上的0刻度、刻度线以及1厘米的长度3. 通过观察判断小熊测量的对错4.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的活动,掌握测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6.3《1米有多长》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任务一:认识米 → 任务二:感知1米的长度 →任务三:量一量 →任务四:填合适的单位 →任务五:试一试 →1.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米”和“厘米”之间关系。
2.借助自己的身体感知1米的长度3.量一量教室有多长4.根据对米、厘米的认识、数字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5.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