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
6页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 何明元25.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七、布置作业校本教材基础训练部分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感受桃花源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七、深入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八、总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九、布置作业完成校本教材“课文阅读”部分十、板书设计:十一、教学后记:资料集锦一、课文补遗1、关于桃花源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版)3、桃花源考证种种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
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
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
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二、焦点争鸣1、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应断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原句断句,似乎语句简短,排列整齐,有节奏,但是翻译起来不仅费劲,而且难通后一句断句符合语法,语意清楚,读起来并不拗口,译文可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岸边)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2、教材中的三个“外人”不是同指第一个“外人”应指世外之人,即源中人的服饰仍保持秦世的样式,渔人看到后认为如世外之人三、课文赏析1、《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进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个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
在进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间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而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和谐安定的理想之国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