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手可****6
  • 文档编号:596373774
  • 上传时间:2025-01-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6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知识点一、作品梗概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文题指出了国行公祭的初衷,也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二、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初衷zhōng:最初的心愿杀戮lù: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篡cuàn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抵赖lài: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妄wàng图:狂妄地谋划辱没rǔ mò:玷污;使不光彩呓yì语:梦话遁dùn形:隐藏形体铭míng记:深深地记在心里彰zhāng显:鲜明地显示惨绝人寰huán: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振聋发聩kuì: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三、主题概述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

      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引出评论的话题,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历史是不容忘记的第三部分(5-6):总结、号召,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和平五、鉴赏品读1.文章开头引用公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2.第②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3.第②、③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②段正义之士四个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③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做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4.第⑤段间接引用弗雷德·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

      弗雷德·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5.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国殇(shānɡ) 杀戮(lù) 颠倒(diān)B.辱没(rǔ) 悼念(diào) 侵犯(qīn)C.警惕(tī) 捍卫(hàn) 呓语(yì)D.公祭(jì) 恐怖(bù) 遁形(xún)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纂改 铭记 正义之士 B.摧残 妄图 震聋发聩C.初衷 彰显 丑态百出 D.湎怀 抵赖 沧海桑田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更是其建设的倡议者。

      B.由于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D.在即将到来的寒假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禁止进课堂背后的科技与人近年来,关于该不该进课堂的讨论不时见诸媒体日前,又有几则报道将这个话题推向新的高度首先是,江西省教育厅针对本省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一项明确“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带、平板电脑一类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进入课堂”,这意味着原本只是集中在中小学课堂该不该禁止的话题,“升格”到了大学课堂另有一则视频报道是,河南商丘一所中学某班级老师为了警示违规带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把自己砸碎围绕江西省教育厅的规定,曾有媒体发起过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者与不支持者的数量大体持平在反对者的一方,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被禁了,那大学生上网影响学习,是不是网也该禁了?”乍听起来这个反驳很有“力量”,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倒有偷换概念之嫌从规定出台的背景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禁止进课堂主要是因为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禁令的适用范围也仅限于课堂,并不代表全面禁止使用。

      之所以要较一较真,是因为有时候一些人在讨论新技术应用时,往往过度强调了今天人们对它们的依赖,而忽视了这种依赖的不利影响以为例,其诞生的确给人们的交流和信息获取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不是就像报道里提到的——因为老师上课PPT太快,没办法记笔记,就一定需要用呢?恐怕不是吧至少在普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并没有觉得有拍照记笔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课堂这种教学形式的存在和延续,本就不是以为前提的,即便是电化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但课堂教育主要是讲解、聆听以及问答互动,而与无关由此,让人想到了很多家长购置各种充满科技力的学习机器辅助孩子学习这种引入新科技的学习方式,优势是图文并茂、可以多次重复回看等但是不是真的就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得打个问号有神经学者研究指出,类似读书或作业这样的学习,原本是依靠大脑与书本信息互动交流产生思考的过程,技术辅助虽然提供了很多便利,却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大脑思考能力的退化这并非夸大其词如同现实中不少人忙着在旅游景点拍照而忽视了游览和体验,假使老师的课堂PPT总是分发给大家或可以拍照记下来,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一些学生的课堂吸收能力,至少会形成一种不需要专注的心理暗示前几年,电子书一度大行其道,甚至有人预言了纸质书会退出人们生活的舞台,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阅读效果和乐趣,这也反映了科技发展并不总是完美切合人的自身学习特点。

      从根本上说,禁止进课堂并非是要否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而是尊重人类学习自身规律的体现至于如何在这件事上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样也要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至少动辄让违规学生砸这种做法,并不见得会起到真正的引导效果摘自2019年5月28日《南方日报》,有删改)4.这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赞同家长购置各种充满科技力的学习机器辅助孩子学习吗?请说明理由6.请你联系当前社会的现状,以这篇文章为例,说说时事评论的特点参考答案:1.A 【解析】B项“悼”应读“dào”;C项“惕”应读“tì”; D项“遁”应读“dùn”2.C 【解析】A项“纂改”应为“篡改”; B项“震聋发聩”应为“振聋发聩”; D项“湎怀”应为“缅怀”3.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其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B项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D项否定不当,可删去“不要”。

      4.中心论点:不该进课堂,并且禁止进课堂是尊重人类学习自身规律的体现5.不赞同理由:有神经学者研究指出,类似读书或作业这样的学习,原本是依靠大脑与书本信息互动交流产生思考的过程,技术辅助虽然提供了很多便利,却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大脑思考能力的退化6.①时效性:该不该进课堂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由此切入评论,体现时效性 ②针对性:这篇文章是针对学生对过于依赖而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而写的评论 ③导向性:文章并没有否定带来的积极作用,而是告诉人们尊重人类学习的自身规律,引导人们思考怎么正确对待的问题第 9 / 9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