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读悟写”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刘萍).doc
4页1+2读悟写”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由读生悟,以读促写摘要:新课标对语文阅读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2读悟写”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1”指阅读教学中反复阅读,“2”指由读课文引出对文章的感悟,由读课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词:1+2读悟写 阅读教学 模式 小学语文“1+2读悟写”指以“读”为先,激情促读,感知文本内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品鉴文本内涵;以“读”为契,读写训练,拓展文本空间突出“以读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初读——读熟——读透”的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中,引导学生感知了文本内容,理解了文本内涵,同时也拓展了文本阅读的空间一、以“读”为先,激情促读,感知文本内容1.课前预读,做好铺垫课前预读”是学生将原有阅读认知水平带入新的阅读情境,初步实现基本目标,能够感知重点目标,积极建立阅读广泛联系的独立阅读准备活动它对于将学生引入阅读过程、感知阅读材料、优化阅读目标,具有较强的定向性和基础性,它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操作环节,对教与学都十分重要。
此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1)读读生字新词,将其划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3)课外拓展的相关准备它包括课前准备,如读《再见了,亲人》先读读有关历史资料;如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课前做做类似的实验等等课前预读” 时间安排以自习时间为主,同时也可结合家庭作业作适当布置,要以便于教师指导为原则由于预读阶段是解决阅读基本问题,是实施目标基本定向,因此,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领悟但它作为本模式的一个教学阶段,地位重要,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而且要科学安排教学程序,特别要有时间作保证,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同时还要环绕总体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矫正,从而使“课前预读”全方位“准备”到位2.话题创设,导入新课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有的则围绕课文内容,确立话题,为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阅读的情境中1)依据生活实践,导入新课教师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的实践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鲜活起来、动起来。
如教学《丰碑》一课,首先让学生理解现实中的石碑,再与文中的“碑”进行对比,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巧设情境,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搭了一个台阶2)利用课件手段,导入新课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便利,阅读课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形象3)巧用语言激趣,导入新课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4)检查复习知识,导入新课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或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进行词语训练、问题解答等形式练习做为新课的过渡3.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在初读课文时,新的字词和新的课文内容是学生进入文本的大障碍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中解决解读文本的障碍,学生能够正确,并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之上达到流利的目标此环节是对第1环节学生预读的检查与延续1)读课文,检查生字新词,达到读正确的目标;(2)指导学生识字,写字;(3)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4.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引领学生,把书读薄,找到了文中志愿军对话的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二)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品鉴文本内涵1.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此环节抓以下几点:(1)梳理内容,找准“切入点”;(2)紧扣目标,突出“疑难点”;(3)设置层次,激发“兴趣点”在《桥》一课中,我从问题设计着手,事实证明几个大问题的设计确实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问题分别是:(1)默读课文7-13节,看看老汉和村民们有哪些不一样?请用“——”画出老汉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语和句子。
2)质疑:从这不一样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他是这样对待自己,是这样对待群众和党员,那他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呢?速读课文14-23节,把深深触动你心灵的词句做上记号4)他揪出的仅仅是一个党员吗?不是,还是他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5)老汉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流露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2.抓住关键,品读欣赏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聚焦文本的细节,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品味、欣赏1)抓住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把握起到重要的作用《桥》一课中“冲、揪、吼、像只豹子”等字词,刻画了一个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的老汉形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在感受了奇丽的景色后,抓住了“脊梁”一词,让人在“奇丽奇特”的境界里感悟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抓住重点段落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是最能体现作者旨意的地方我们不论使用的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教材,教学中面面俱到会显得教学的重点不清晰,教学过程平平淡淡如果抓住全文的一个或几个重点段落来深入学习,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选取课文中对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熏陶作用的段落来与学生共同赏析如《可贵的沉默》抓住学生前后两不同的“热闹”,去体会学生一分钟沉默的可贵三)以“读”为契,读写训练,拓展文本空间1.熟读课文,注重积累 精彩段落的诵读既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结构、表达方式等,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达到积累的目的《桂林山水》一文中写水写山的段落的朗读训练,既体会到桂林山水秀奇的特点,也从中体会到句段的表达方法2.适度拓展,读写结合 语文阅读课的目标不仅仅在课内,更远的目标是利用课内的积累、内化,来达到课外拓展,从而达到语文“大课堂”的目的根据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点(知识点、课文的留白处等),进行适度拓展,布置读写结合的练习读写结合训练点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依课文仿写教材中不少单元都有特定的写作要求渗透其中,有不少课文在句子的描写,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布局上;在写人、状物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给学生提供了示范,让他们“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颐和园》一课采用了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是四年级写作的一篇好范文在感受颐和园的美的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后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2)填补课文留白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如教学《桥》一文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老汉要喊什么?这样的空白补充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习作的训练在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3)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桥》一文的结尾,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a.老太太来了,她会说——b.村民来了,他们会说——c.作为为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我们会说——教材设计这样的练笔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进一步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课内外延伸每每总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让人难已忘怀,为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恨,为精神的高尚而敬;为事件的圆满而喜……教材中有太多让人动情的人和物。
如《凡卡》哭着给爷爷写信要回家;《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教师可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得以表达总之,“1+2读悟写”的实践探索,我班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读的书多了,习作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