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文言文中我国古代官职名解读.doc
4页高中文言文中我国古代官职名解读 雷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言文中,出现了37个我国古代官职名,这些林林总总的官职涉及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官职名,有的在课文的注解里做了简单说明,有的注解里没有说明了解这些古代官职,对于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悉古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等多有裨益下面,笔者就以这些官职名在必修教材中(1—5)出现的先后为序,为大家一一解读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以下简称“必修”)1,收录文言文3篇,出现的官职名有“将军”、“中庶子”、“郎中”、“左司马”、“左尹”、“都尉”等6个将军”,春秋时诸侯国以卿为将军,始有“将军”之称战国时用为武官名,后也用作对领兵作战时大将的统称中庶子”,课本对此官职的注解为“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但据《辞源》为“中庶子,官名周代有庶子官,也称诸子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据《辞海》注云:“中庶子,战国时期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而《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注云:“中庶子,西周及春秋战国诸侯掌诸侯、卿大夫之子管理教育的官员”似乎都与国君车马无任何关系,近年来网络呼声很高,对此注解很有质疑。
郎中”,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以后把医生也称“郎中”左司马”,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分左右司马,执掌军政左尹”,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均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二、 必修2中收录文言文7篇,出现的官职名有“县令”、“丞”、“太守”、“主簿”、“府君”等5个县令”,县一级的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丞”,封建时辅助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太守”,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主簿”,官员手下掌管文书的属官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三、 必修3中收录文言文8篇,出现的官职名有“司马”司马”,武官,掌管军事,至唐代时为刺史副职称谓,实质上已是一个闲职四、 必修4中收录文言文7篇,出现的官职名有“上卿”、“宦者令”、“舍人”、“上大夫”、“御史”、“郎”、“侍中”、“奉车”、“厩监”、“中郎将”、“副中郎将”、“长水”、“宦骑”、“黄门驸马”、“太史令”、“相”、“尚书”等17个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宦者令”,宦官官名,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舍人”,汉代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上大夫”,先秦时立,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御史”,战国时负责记录的秘书官、史官,秦以后为监察性质的官员郎”,汉代皇帝的侍从官侍中”,汉代在基本官职外的加衔奉车”,又名“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车马厩监”,汉代管理马厩的官员中郎将”,统领禁宫、皇室护卫的官员副中郎将”,顾名思义,中郎将的副职长水”,又称“长水校尉”,汉八大校尉之一,掌管长水与宣曲的乌桓人、胡人骑兵的官员宦骑”,侍卫皇帝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太史令”,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历法的官员相”,汉朝王国的相当于郡的太守尚书”,掌管皇帝文书、奏章的官员五、 必修5中收录文言文4篇,出现的官职名有“长吏”、“宰”、“学士”、“都督”、“刺史”、“郎中”、“冼马”、“牧”等8个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宰”,唐时县令也称“宰”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职都督”,古代总督一个地方军事的长官刺史”,汉代设立的地方监察官员,后来权利扩大,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郎中”,晋代我国古代尚书、刺史之下的属官亦称“郎中”。
冼马”,亦称“太子冼马”,即太子的侍从官,辅佐太子政事牧”,古代称州的长官为“牧”,主要掌管军政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官职文化博大精深、复杂多变有时是同一职务、官阶,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朝代名称不同(如“太守”和“郡守”),有时是同一官职名,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务、官阶又不同(如文中的两个“郎中”)如果全面研究、解读我国官职文化,还要解读各个官职的设立时期,它们的职能、官阶甚至性质的历史演变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