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发酵铁观音鉴别.doc
3页八闽商盟 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干茶,对轻发铁观音来说: (茶色)干茶以绿为美,色泽墨绿和青绿者为上、茶色晦暗者为次,不过目前轻发观音在色泽方面普遍差异不大,低端、中端和高阶茶品没有明朗的界限,不必苛求 (茶形)素来以颗粒紧结为美,但现在的轻发酵观音普遍颗粒不算紧结(与传统观音相比),这主要是制造上的原因,例如过于紧结的颗粒除梗比较困难,反复多次的包揉工作强度也大,对内质没有提升效果,因此颗粒紧结程度同样不足以作为高中低端茶品的判断标准 (颗粒均匀度)很影响观感,但茶形均匀与否是由后期精捡实现的,对茶品的内在品质并没有什么影响——出于成本方面的缘故,绝大多数铁观音都不会做到绝对均匀,除非为满足市场对奢侈品的需求才会作此处理 闻香三项指标 接下来开始冲泡,首要工序就是闻香(闻盖子的茶香,用盖碗才行,紫砂壶用户无法闻盖香),首先我们冲入水,快速洗茶,复入水10秒左右揭开盖子闻香——很多茶友认为香高则为好茶,这是个很笼统且不准确的标准;一部分茶友甚至认为香高到冲则为好茶,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误解,在本地采购审评标准中,盖香指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香的类型,我们简称为“香型”; 二是盖香的高扬程度; 三是盖香的持久程度。
盖香的三项指标 盖香的类型:我们所见的铁观音有无数种香型,这一点大家在各个茶论坛关于铁观音的讨论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只有两种香型被认为符合高阶标准: 其一为“煌口香(闽南语)”,即茶香中带有明显的“煌(闽南语)”特征,这个词的含义无法用文字表示,简单点说,它是指一种非常特殊的茶香,是在铁观音兰花香基础上附加的一种味道——带有鲜爽特征,显得有些张扬,100%的茶友都会喜欢它 其二为幽雅类型的兰花香,香型馥郁清幽、有如兰花,这种香型绝不张扬但馥郁持久,从一泡到八九泡依然存在——茶香若符合这两种标准,那么便属上等品之列 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两类香型比较推荐:一是鲜香,即香气中鲜度十足,但不耐存放,一段时间后会非常靠近幽兰香类型;其二就是奶香型,但也只是淡淡的奶香不可能非常明显——一般来说,奶香型也无法归属于上等品之列、属于中品应该是较符合实际必须说明,如果铁观音中带有极突出的奶香,加料的可能性就很高 盖香的高扬程度: 很多茶友认为铁观音盖香越高越好、最好香高到冲(去声)或者“霸气”,这也是个经典的误解——铁观音品种特征并不以香高扬见长,我们描述铁观音香型最常用的就是“兰花香”,意思是这两种香风格类似:幽雅、馥郁、持久,而不是高扬到冲的地步(张扬未免流俗)。
这并不是说香低才好,而是能够明显闻到,恰到好处,且以馥郁和富有渗透力见长,有如兰花一般很多香高到异常的产品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这类产品市场并不罕见,如果茶友习惯接触这类产品,转过来品饮不加料的铁观音时就会有为何香不高之类的疑问,过去我们遇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案例一些自然加工的铁观音也可能有极高的兰香,但问题在于这类茶的茶汤普遍表现不佳,譬如带涩感,饮后极其容易有饥饿感,且茶香难以持久……这样的产品目前很少见 盖香的持久度: 持久度指标经常被人忽视,事实上它比高扬度指标更为重要——高阶茶品,盖香可从1水到8水持续,皆为馥郁的兰花香型;中端产品一般能够存留5水左右,如果1、2水后香衰减得厉害,此茶断难称得上优等品质铁观音要做到盖香持久,首要的要求就是极佳品质的茶青原料,如果大家对香型没有明确的认识,那么通过盖香持久与否也能够进行鉴别:其一是盖香明显(高扬度恰到好处);其二为持久不退 高阶铁观音茶品要求香型、高扬度、持久度三项指标均为一流;哪一项指标有欠缺那么综合等级就下降了一个台阶 如何评价茶汤 评价茶汤优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 1)汤香; 2)顺滑程度: 3)苦涩感; 4)味觉元素丰富程度; 5)回甘程度 汤香:鼻子靠近刚冲出的茶汤,微微一嗅,优等品都会带有明显的汤香,尤其是“煌口香”特征的茶品汤香更为突出; 顺滑程度:茶汤略凉后入口,高阶品茶汤黏稠中带有米汤香,口感极为柔细——但如果品茶者味觉迟钝,很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茶汤柔滑与否的差异,对这部分茶友,我们建议喝中端茶品足矣。
苦涩感:入口允许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涩是比较忌讳的指标,不过如果涩感轻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响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级也下降了一个梯队——因为高阶铁观音不允许有涩感存在 味觉元素丰富:茶汤味道越丰富越好——好比熬一锅汤,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较单薄高阶与终端产品最重要的区分就在于此:高端铁观音采用优质茶青原料制造,茶青叶片肥厚、富含有机无机元素,对应的茶汤味道也更丰富;中端品相对就会弱一些,虽然它也能够具备不苦不涩、茶汤顺滑等特征 回甘程度:回甘快且强、持久为优,尽管轻发酵观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