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28页
  • 卖家[上传人]:wen****18
  • 文档编号:588892688
  • 上传时间:2024-09-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2.77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意象与情思【单元教学导语】第一单元的主题为“ ”,共有3课《沁园春・长沙》单篇构成一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这一系列的青春赞歌构成第二课《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诗化小说构成第三课从文本体裁来看,本单元既有诗歌也有小说,他们都着重对意象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赞美磅礴的青春,赞美浩瀚的自由,赞美纯洁的人性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不同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不一精神通过意象的分析,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理解新诗的特征2.发挥想象,串联意象与情感的相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了解新诗意象的多义性;检索资料,知人论世,丰富自己对文学象形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加深对主旨的理解3.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句,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单元学情整体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白话文运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在中国新诗派的作品中,诗人注重诗歌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诗人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美。

      诗词具有含混与跳跃的特点,这给学生理解诗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一的学生阅读了一些新诗,但是他们与新诗之间还有一些距离出于多种原因,他们对新诗持有轻视或者畏惧的态度那怎么解决呢?一是让学生体会新诗的特征和解读的方法,二是带着学生走进诗歌诗歌与生活息息相关,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中,能学会寻找诗歌中人物的形象,能了解人物形象是如何通过诗人呈现的意象得以实现的但是了解人物形象,仅知道人物是干什么的,那只是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层次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带着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初步判断,带领学生从文字的表层,走到诗歌内部,品读诗歌,析“我”诗歌的人物自我情感的内在变化,诗歌中的意象相关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情节发展变化过程中,诗歌对应的意象场景对“我”有什么影响内在的情感,捕捉诗歌的意象,知人论世从创作背景中找“我”与我,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关系单元设计总览】总名称学习篇章学习任务名称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上课方式课时意象与情思《沁园春・长沙》体会毛泽东实词的意象和情感1. 理解实词意象2. 读懂作者情感3. 理解传统文化1. 导入2. 诗歌细读,品意象3. 归纳总结单篇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新诗中的沸腾青春1. 学会对比阅读2. 理解诗歌意象3. 了解时代背景1. 意象回顾2. 诗歌联读3. 主题小结大单元2《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与时代和解1. 理解诗歌意象2. 学会正面挫折3. 理解诗歌情感1. 导入2. 诗歌解读3. 由此及彼单篇1《致云雀》谱一首自由赞歌1. 诗歌意象整合2. 细读诗歌3. 意象自我1. 导入2. 诗歌解读3. 写一写自己单篇1《百合花》《哦,香雪》时代的美丽1. 理解诗化小说2. 学会人物形象分析3. 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1. 品读文章差异2. 人物形象分析3. 诗化小说理解大单元2单元综合青春投影1. 总结诗歌意象2. 创作自己德诗歌3. 热爱青春1. 制定新诗写作技巧2. 写新诗3. 诗歌成集大单元2第一课:体会毛泽东实词的意象和情感——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沁园春・长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进行描绘,其中包含湘江、群山、树林,舸,鹰及鱼作者通过意象的描绘,结合自己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抒写出革命青年浪漫主义的情感词的上阕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作者借景抒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半阙,作者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从江山景色描述中,我们可见作者的心忧天下,在词中,作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一种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责任二.教学目标设想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词的欣赏,及教师的引导,了解古典词的格式及有关知识由表及里,通过对词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句,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秋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季节,沉淀了春的发芽和夏的绽放秋收冬藏,秋天能收藏文人墨客的哪些情怀呢?不同的作者,有着自己不同的故事,他们的眼中的秋天也是缤纷不一致的伤秋,悲秋,赞秋,不同的作家从秋之山,秋之水中又悟出了哪些秋之情呢?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关秋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秋,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在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的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PPT展示毛泽东书写的诗篇《沁园春长沙》及秋日橘子洲头的照片设计意图: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学生掌握得比较多,也能够轻易地说出古诗词中秋的意象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课的课题中,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是诗歌共同的语言二】文本研读1.欣赏《沁园春长沙》朗诵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美国华人学者在纽约华人举行的纪念会上,对毛泽东精神进行归纳——骨气,志气,勇气,才气,正气,王气王气”乃王者气象,通过诗词朗诵的欣赏,让学生谈谈词中的气象包含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了解的伟人事迹,来进行实词的解析学生初步领会诗词中的气象,寻觅词之表层含义,为下一步的寄情于景的赏析做好铺垫2. 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细读前三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讲这三句的大意流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PPT上呈现诗词的创作背景,重温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时代的特点会影响作者的创作理念及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了解相同的秋之气色,映射在不同的作者心上,能折射出不同的情感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①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万)山 —— 红(遍) (层)林 ——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鱼 —— 翔浅底 ②多角度讨论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 写景,景中有情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小组内分享讨论的话题是“从《沁园春・长沙》的_________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词的意象中,感悟作者人的王者之气通过讨论与分享,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中的豪迈激情和恢弘的气势③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了解到诗词中的意象不只是静止不动,合适的动词能赋予意象不同的特色,从而实现作者情感的寄托④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着力于描写枫林的红,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开朗的意境,也把生命力赋予秋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意象的选择上,诗人跟风偏向柔和的事物,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细腻感情;而从毛泽东的 “万山红遍 ”中,我们能领会到革命的气势磅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古人笔下秋景多萧瑟,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意图: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诗词中意象的选择,其实是由作者的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表达做出的决定学生由此及彼,高阶思维得到发展 3.诗人意象之于我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播放音乐)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学生将意象丰富的诗词进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意象形态第二步,着色意象第三步,让意象动起来,风吹满山红叶,似火燃烧,江水流淌,大小船只蓄势待发第四步,特写意象,融情于景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探讨,更能理解作者的磅礴情思引导学生身入其境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4.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设计意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学生从诗中理解伟大领袖的情怀5.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 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对比,学生更能理解那个时代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