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初二上册语文课件《杜甫诗首春望》.ppt
8页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 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注释:春望:春天在高处远望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破:被攻破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烽火:这里借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连:连续三:泛指多数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白头:白头发搔:抓,挠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 译文韵译: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