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夏衍对鲁迅《祝福》的电影改编.doc
15页题 目 (中文) 论《祝福》的电影改编 (外文) Discussing Movie Adaptations of the Blessing 姓 名(中文) 朱一丹 (拼音) Zhu Yidan 学 号 20130702719 所在学院 中文学院 年级专业 2013级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 指导教师 陈咏芹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7 年 4 月 1 日论《祝福》的电影改编朱一丹 中文学院 2013级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摘 要:作为当代文学经典之一,《祝福》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它于1956年被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幕其改编者夏衍克服种种困难,对情节、人物、叙事模式等进行了合理巧妙的改编,并兼顾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使电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影片不仅深受观众喜爱,还获得国际电影界认可,是电影改编的佳作范本本文试就主题、人物、情节、叙事模式与视角四个方面探讨《祝福》原著与电影的异同,以及影片是如何在名著改编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词:电影改编;《祝福》;成功Discussing Movie Adaptation of the BlessingZhu Yida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The class of 2013 of TCSLAbstract: As on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lassic, The Blessing has a very high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quality. It was adapted for the film in 1956.And the adapter Xia Yan overcame all difficulties and made reasonable adap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plot, characters, narrative mod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making his works both political and artistic and become a big success. The film not only loved by the audience, but also won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film industry.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and the film Blessing and how it gains its success from the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narrative pattern.Key words: Film adaptation, the Blessing, SuccessI目 录摘 要 IIAbstract. II导语 1一、主题重心的变更 1(一)小说主题——反对“愚弱的国民性,”重启蒙 1(二)电影主题——“为革命斗争服务”,重教育 3二、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的变更 4(一)地主阶级人物的增加 5(二)地主阶级人物性格的改动 5(三)农民阶级的美化 5三、情节的增加与变更 7(一)增加“借债”情节 7(二)“贺老六之死”到“阿毛之死”的时间处理 7(三)丰富祥林嫂婚后的情节细节 8(四)增加“砍门槛”情节 8四、叙事模式与视角的转换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 谢 12II导语《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第一篇。
作为当代文学经典,《祝福》以其辛辣的讽刺性和鞭辟入里的思想性、深刻的悲剧性,成为一部伟大的当代短篇小说作品改编《祝福》所面临的困难包括情节的扩充、政治环境下主题的置换、人物性格的刻画等,但改编者夏衍较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电影在主题、人物、情节、叙事模式与视角四个方面的改编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影片获得1957年7月第十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一、 主题重心的变更鲁迅的《祝福》主要讲述了农村妇女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下“被吃掉”的一生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淳朴的妇女丈夫祥林过世后,婆婆打算将其卖掉为儿子阿根娶妻,祥林嫂只好逃到鲁镇上的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没过多久,祥林嫂被人发现并抢回去,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一年后与贺老六生下孩子然而好景不长,丈夫贺老六和孩子阿毛不久后分别因染病和意外死去了,祥林嫂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帮工遭受生活的打击后,祥林嫂日渐衰颓了,终于,她因捐门槛一事最终走向了死亡影片与原著大致保持了一致的主线情节和故事内容,都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礼教制度和迷信思想的落后,表达对劳动人民长久以来受封建旧社会压迫的同情。
但是,由名著改编成电影,夏衍又不仅仅追求“忠实于原著”,还要“有所提高,有所革新,有所丰富,力求改编之后拍成的电影比原著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对广大群众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夏衍.《漫谈改编》.《夏衍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第563页这就导致改编后的电影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著的主题思想,表现出的是影片与原著在主题上有所差异,各有侧重夏衍在改编影片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移了小说中的主题重心一) 小说主题——反对“愚弱的国民性,”重启蒙相比于电影,小说《祝福》更注重启蒙性鲁迅时刻关注的是“愚弱的国民性”,他注意到,那些和祥林嫂一样在经济上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人,对自己的同胞没有丝毫的恻隐之心祥林嫂的悲剧,是祥林嫂的婆婆、贺老六、鲁四老爷,还有鲁镇的普通民众合力造成的鲁迅使我们看到了群众的启蒙、国民性的改造的重要性在小说《祝福》中,鲁迅不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制,还重点批判了国人的“看客”心态譬如小说着重描写了祥林嫂在遭遇种种不幸后,鲁镇人们对其态度的转变起初,人们还装模作样地关心祥林嫂(实质上是以别人的痛苦嚼舌根)人们起初听闻她的遭遇时,“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
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3页到后来,大家咀嚼得腻味了,“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6页人们不再关注这个“失去新闻价值”的话题,甚至开始打断和嘲笑她再后来,当柳妈在祥林嫂身上找到新的“话题”——额头上的疤以后,“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6页从特地寻来听,到避之不及,再到发生新的趣味,鲁迅对“看客”们心态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产生了很强的讽刺效果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柳妈等看似关心祥林嫂的人也都是“看客”,因为她们没有真正站在祥林嫂的立场上想问题,也并未真正对祥林嫂产生同情,甚至可以说,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真的关心祥林嫂,可见鲁迅该文的讽刺和批判力度是很强的电影则削弱了这一点电影《祝福》诞生于1956年,与小说发表的1922年相隔已有30余年由于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鲁迅笔下的“看客”在新时代下所传递的启蒙意义远没有辛亥革命前后丰富和深刻,启蒙性不再是作品追求的最重要的主题,对于“看客们”不留情面的尖锐批判和讽刺显得没有必要。
为此,夏衍削弱了对“看客”的讽刺效果这一点在电影中处处都有体现原作中,众人不待祥林嫂开口便重复她的话:“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6页不给她开口的机会,被改编成鲁四老爷的孩子阿牛摇头晃脑地背诵“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且立即被鲁四太太打断了由孩子的口中说出来,有童言无忌的意味,如此改编,从情理上来说更易于接受原著中,鲁镇孩子们一见到祥林嫂就催促母亲牵自己走,镇上的人们还似笑非笑地拿祥林嫂的孩子来嘲讽她:“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6页在电影中则被改编为祥林嫂用死去的阿毛的鞋给路边的小孩穿,孩子的母亲出于忌讳把祥林嫂赶走人们后来拿祥林嫂额角的疤开玩笑的情节也被取消,夏衍将周围人的态度改编得更“善良”如果电影完全按照小说所描绘的鲁镇世态来刻画,继承小说中尖锐的批判,不仅观众难以接受,同时也不符合人物的性格,显得突兀二)电影主题——“为革命斗争服务”,重教育电影《祝福》更像是经过意识形态重构的“历史真实”。
因为改编不仅要领会原作的精神,更包含着对“当下”社会时代政治环境的洞悉与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大规模文学批判运动的和新的政治环境告诉文艺家们,创作自由的时代结束了,他们必须将以往所接受的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全盘性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世界观,创作作品时必须坚持“政治挂帅”自从《武训传》受到公开批评后,夏衍不敢再动笔创作电影剧本,转而改编经典文学名著,这样在政治倾向上就不会有问题夏衍一直认为,电影是教育人民群众的工具,坚持“艺术必须服从政治,艺术必须为革命斗争服务,为劳动群众服务夏衍.《加强团结,改进电影工作》.《夏衍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第288页如果说小说更重启蒙性,那么夏衍改编的《祝福》则更重视阶级斗争的方面,宣扬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观,其间注入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话语,削弱了原作中的启蒙性片尾旁白“应该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终于过去了,终于一去不复返了,”也表明该电影的目的在于对人民群众进行一种“忆苦思甜”式的教育,创作者们是在用祥林嫂的故事当做政治宣传的工具主张艺术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只能描写社会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夏衍认为艺术家们既可以写社会好的一面也可以写坏的一面。
只要创作者表明了立场和态度,既可以写太阳,也可以写乌云我们可以写‘方生’的春天,我们也可以写‘未死’的寒冷,我们可以写新,我们也可以写旧夏衍. 《写“方生”重于写“未死”》.《夏衍全集》第八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第560页《祝福》就是一部写“未死的寒冷”的作品,其中主要表现的是传统封建社会对于人的残酷压迫,表现旧社会使人不成为人的恐怖和残忍整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人都对祥林嫂最终的毁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儿子阿根娶媳妇,听从卫老二的撺掇,将祥林嫂卖到山里去婆婆的自私造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开始而怂恿婆婆卖掉祥林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