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学术影响.doc
2页朱熹的学术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更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 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 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
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
……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