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映潮阅读教学的诗意手法.doc
74页国培日志之六 学习整理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1-60) “对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这与课标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课标在此方面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说理念 第二,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说的是形式与要求 关于对话,人们有很多内容比较复杂的诠释我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课堂对话,主要指师生围绕着某种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的看法与交流 再细化地说一下: 1.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教师的评点语,尽管有时候它带有一点评点的味道 2.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第一,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第二,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小结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解答;第四,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讲析与诠释 在这里面,最为生动活泼的是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 在这种参与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诗意表达,平等对话语言要自然、简洁、准确、优美、流畅、切题,表达要富有情意,富有诗意要力求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 下面这个片断,就是我在北京六一中学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我视它为我的教学实践中最漂亮的“对话”之一: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以下内容出现在学生的自由背读之后) 师:好啊!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静静地思考一下,准备抒发感受 (生静静地思考) 师:好吧,悄悄地把你的感受讲给相邻同学听一下 (生互相交流) 师:好啦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哪位同学先来? 生1:读到这首诗,我想起中国一首古诗,它里面有两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广为传诵,它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而且要在希望中向前 师: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谢谢你! 生2: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镂刻在我心中,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好,继续来 生3:读过这首诗后,我就想,人生是一条大路,不可能一路畅通,总会出现绊脚石,当绊脚石真的出现在眼前,就要像诗中所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克服它,逾越它当我们逾越过去回头看时,其实那些绊脚石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并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奔流向前的 生4:人生就像小船航行在大海上,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生5: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困难,你会品味到成功的乐趣、滋味 师:也就是说,艰辛能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6: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总会遇到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强的双肩 生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心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继续品味这种痛苦,镇定地想一想,快乐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生8: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明白他的意思吧? 生(齐):明白 生9: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句话:“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人生避免不了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当我们战胜挫折时,我们看到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师:是啊,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形成的果实吗? 生10:我觉得人生总得有挫折,但挫折不仅给我们带来痛苦,挫折还给人启迪,要学会从挫折中提取另一种东西 师:是的,挫折中有经验有教训,经历了挫折,以后的路会更平坦好,谢谢同学们其实,我们得到的启示很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诗意的,遇到痛苦时,我们要微笑着面对,扔掉一切烦恼可以说,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 生(众):要乐观、坚强 …… 这种“对话”做起来不是很容易,但这毕竟比单纯的简略评说要好得多为了将这种“对话”进行得轻松流畅一些,教师必须非常熟悉课文,必须对课文有很深的体味与体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应该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有优化、深化学生认识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的意识 生动讲析,精美细腻(32) 讲析,一种基本的必要的教学手法 讲析,教师凭个人教学水平来实施教学的通用手法、传统手法 讲析,在课标理念中,有时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 我认为,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好讲析的内容,要用“生动讲析”的方法,对有关内容特别是教学的难点进行生动、形象、细腻的分析与讲解,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讲,要讲得实在 如我在初一“单元复习课”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从这个学习点开始,我就要介绍学习方法了品味词语,一般来讲,作为我们初一的学生,可以用两种办法一种是直接谈自己的体会——“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更难一点就是转一个弯——“我”觉得这个词是不可替换的,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替换它,都没有这个词的意境好这就是替换式的品读第一种简单一点,第二种难一点,同学们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表达,来品析某一个词 像这样的讲析简明扼要,点拨到位它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析要生动易懂,要精要切题、要言不繁 教师的讲,要讲得生动 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的讲析,内容集中在对课文写作技法的点示之上: 你们看,这篇文章从整体来看,从阅读品味来看,有这样一些美点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发现这篇文章揭示了一种文章写作的规律它首先是写花之美:啊!生命是如此的辉煌灿烂!然后写情之美:生命的喜悦荡漾在我的心头,给我宁静感,给我喜悦感最后是立意之美:啊!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的写作是由“物”到“情”到“意”所以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心里就有这样一个轮廓:这类文章是由“物”写到自己的“情”,再写到它的主旨、它的含义。
这样的文章,就是写景抒情、托物寄意的文章好,同学们可以把“写景抒情、托物寄意”这八个字旁批在课文的标题处 像这样的讲析充满感情,生动明了它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析中,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是第一要素 教师的讲,要讲得细腻 如我在《说“屏”》的教学中,学生们对第一段进行品析之后的讲析: 这一段,第一,美在用词非常雅致,比如“纳凉”、“销魂”、“向往之情”、“微妙”、“擅长”等第二,美在虚词中的情感表达,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但“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第三,美在赞叹话语的运用,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很多第四,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意了第五,美在精妙的概括,比如“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此外,还美在这一段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并且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还美在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还有它的层次也很美,你们看:先是“童年”,然后是“后来”,再就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三个层次写出了作者从童年到中年感受屏、研究屏的这样一个过程。
以上,就是这段话值得品味赏析之处,所以老师说这段话意味无穷,这就是精读精读就要把文章的表面含义、一般含义和深层含义都品味出来 像这样的讲析条分缕析,例证充分它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析,其层次的高下表现出教师研读教材水平的高下 教师的讲,要讲得精美 如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中,我集中讲析了如下内容这些讲析的内容在我的备课之中是反复进行了斟酌取舍修改润色的: 好,下面我就把同学们说的回顾一下这首诗有三美:意象丰美,意境优美,意蕴淳美(课件显示) 第一,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咱们中国人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鹃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这里的红豆、杜鹃和杨柳就是意象这首诗的意象丰美就表现在连用了十几个意象,而且都是两两相依不仅角度丰富,而且层层递进,从对爱人的呵护一直写到欣慰地看着爱人的成功,每两个意象之间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有急流、小河就有小鱼,有荒林就有小鸟 第二,意境优美什么是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我们读《天净沙·秋思》,它的意境是凄婉的,我们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它的意境是悲壮的《我愿意是急流》这一首诗的意境是开阔明朗的,是优美清新的,它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第三,再看意蕴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出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甘愿牺牲的热烈的爱情,很纯粹当然,由于人的世界观的不同,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和人的性格不同,人们在爱情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把它化为文学作品,那么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蕴 像这样的讲析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它能够在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出美丽的火花,要显山露水 由以上内容可知,语文教师必须苦练讲析的基本功 我想,如果没有了教师的“讲”,很多很多的语文课就没有了点睛之笔 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一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 (33) 余映潮 我的“新版”的《狼》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一段,要求是:朗读之中,在课文的某个地方要加进一个表示非常惊讶的“啊”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边朗读边体味在哪个地方加进“啊”字为好当把这个“啊”字加在“转视积薪后”读出来时,学生们没有一个不读得绘声绘色的 湖北兴山县有位陈光福老师在网上这样评价道: 在“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之间加的一个“啊”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不仅让我们与文本有了心灵的对话,对文中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还与余老师有了心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听者的教学尝试这个“啊”字,“啊”出了故事的惊险曲折,“啊”出了屠户的心思缜密,“啊”出了名师的独具匠心,“啊”出了听者的教学尝试……因为有了这个“啊”字,文章气势陡增学生演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教师的这种“有意而为”表现了他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奇特的处理 这种“奇特的处理”就是笔者使用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 在使用这种手法时,教师并不正面切入课文,并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质疑等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设计的活动好像与课文品析没有什么关系,而实际上是为了“歪打正着”,实际上是为了品读课文在《狼》的第4段的朗读教学中要求在某个地方加进一个“啊”字,其实是带动了学生对课文情节、对课文情境、对人物境遇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