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doc
2页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古人有言“士可杀不可辱”;孟子也是说“舍生取义”的对于古人来说,似乎在人格受到威胁或是侮辱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赴死,将是最好也最能保存尊严的做法毅然赴死的人历来被人称道,至少也是作为悲壮的代名词被人同情着,例如自刎乌江的项羽,千百年来都是人们称颂或同情的对象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对于生与死,他或许有自己的看法,更有着自己的选择自李陵之祸后,司马迁可谓是遭受了一个重大的打击,身体上,精神上皆然无疑司马迁是痛苦的也是动摇的,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他不是未曾怀疑过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这都不难看出他心中痛苦和他对自己当时地位的评价,他可以选择死,只是那时死了,也只是作为一个敢说真话不畏帝威,亦或者保留人格慷慨赴死的忠臣青史留名而已,可是对于司马迁来说,人生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这样,所以,他选择了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报任安书》中的名句,自来被当做司马迁生死观的标志性语言,无数次出现在各种文本中,再一次了拿了出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么短短的十五个字的确最能表现司马迁对生与死的态度了。
很多的时候,人不是不敢死,而是不能死,匕首一把,白绫一条,毒药一瓶,死很容易,但死的有意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司马迁颇重忍辱负重、死得其所的人物,在《报任安书》中就明确的指出“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在《史记》的众多篇什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司马迁颇为赞赏季布并为之作传,季布本是项羽大将,项羽兵败垓下后,高祖刘邦悬赏千金购买季布的人头,当时季布的处境可谓是尴尬的:进,有刘邦的杀令;退,故主项羽已死或许于他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死了之,既全忠主之名,又免受刘邦追杀,可是这样的死真的有意义吗?壮志未酬,一身的本领也无用武之地是以,季布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不惜“为朱家钳奴”保存一命,最终“布见召,谢,拜郎中”,一身的本领有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是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评语“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而在《史记》中更能体现司马迁这种生死观的就是《越王勾践世家》了,越王勾践,一国之主,身份地位尊贵至极,会稽一战沦为阶下囚,甚至亲为夫差马前卒,作为一个君王到了这种地步,便说是尊严扫地也不为过了,会稽山上,勾践也可以一了百了,虽为亡国之君,也可以像项羽一样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但勾践的做法却是忍辱偷生,争得了归国的机会,回国后“乃苦身焦里,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最终报了会稽之仇虽然在文中,司马迁并没有直接对勾践的行为发表赞赏的议论,但不难看出,作者在写作时,是抱着赞赏的态度的由此可见,对于司马迁来说,死并不难,活着才是更需要勇气的事,倘若死的如鸿毛般毫无价值,不如留着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活着并不是因为害怕死亡,为的是,有留传于后世的成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史记》中又一句时常出现的名句,司马迁不但重视为何而死,也很重视为谁而死贸贸然的一死只能称为愚忠,为值得付出生命的人而死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荆轲是司马迁颇为敬重的人之一,荆轲为燕太子丹视为上卿,于是在燕国遭遇危难时,荆轲毅然答应刺秦试图挽回危亡,虽最终失败,但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悲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既唱出了此行的艰辛与必死的悲剧,却也反映了荆轲为酬知己不惜一死的决心。
而司马迁更加赞誉的刺客莫过于豫让,豫让“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智伯灭范氏时豫让并没有为故主复仇,却在宋襄子杀智伯后多次刺杀宋襄子,甚至不惜“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当宋襄子询问“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时,豫让回答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直到最后豫让三刺宋襄子的衣服,自认为已为智伯报仇之后,才伏剑自杀受到不同的待遇便也以不同的方式回报,充分显示出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本性司马迁并不主张无休止的为故主效忠,而主张只是对于值得自己付出的人才毫不吝惜的付出,是以,当他在遭受宫刑之后,尽管痛苦万分,却依然选择了继续生存下去,这其中,除了“文采未表于后世”的原因外,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汉武帝并不是值得他放弃一切安然赴死的知己!对于司马迁来说,自杀不但方便的很而且也是最能保全自己名誉的方式,但是就这样为一个并不尊重自己,并不重视自己的人放弃父亲和自己毕生的愿望一死,他不甘!《史记》洋洋洒洒的一百三十卷,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的“史家之绝唱“,也不仅仅是文学成就上的“无韵之《离骚》”,他同时也反映了司马迁本人的好恶与生死态度,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无以匹敌的人生观与荡然气概;《史记》的句句血泪,也并不仅仅是想让我们知道司马迁自己“发愤著书”的艰辛与所受的耻辱,更多的,是让我们在感受到那种生的渴望背后的志向与坦荡。
写在最后的话:要说真正理解活做到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是真的不太可能,时代太过久远世事变迁不说,就算那部《史记》也未必真的可以读懂,退一步说,便是真的有一天读懂了,也许还是不能理解那时为何,他会选择这样一条生存的路,有些事情,有些抉择,却是连伟大都已经无法形容的了,他,便是这样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