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学前智育.doc
28页什么是学前智育发布时间: 2009年01月22日 08:25换个心情 更换背景 更换字号学前智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的教育,受教育对象的年龄为0到6、7岁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包括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等这些方面是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在整个学前智育过程中缺一不可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述一、关于智育的一般问题 (一)知识及其种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各种知识体系,从而建立了科学。
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其种类也不同从知识反映的内容来分,可分为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和思维本身的知识;从人对事物反映的深度看,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人对事物外部属性与特征的反映,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的特点;理性知识是对事物内在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从获得知识的途径看,知识又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受教育者在直接接触外界或在改变外界的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他人传授或阅读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一般来说,在学前期,主要是向幼儿传授周围生活中简单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让幼儿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并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技能与技巧 技能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当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熟练、习惯、运用自如的程度便形成技巧通常,把技能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智力技能,如构思、心算、默语等;二是在大脑控制与调节下身体的操作技能,如唱歌、运动、绘画、制作等等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密切相联的,技能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技能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获取 (三)智力及其结构什么是智力?国内外心理学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人从理性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如法国心理学家比纳把智力理解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与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心理学家迪尔伯恩则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就代表智力也有人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如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智力是从事实、真理方面着眼的适当反应的能力”比较科学、全面地定义智力的是韦克斯勒,他认为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这一说法涉及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智力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智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智力还包括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目前对智力的问题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一般认为智力也称智慧或智能,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它包括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获取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地对新情况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智力?智力的结构是怎样的?即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
有的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有的主张智力是一种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也有的则认为智力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的这是牵涉到一个影响教育取向和策略的问题关于智力的结构,我国许多心理学家比较倾向于认同智力是人认识能力的整体,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五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稳定的心理特点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感知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注意力是智力结构的哨兵,记忆力是智力结构的存储器,想像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它们都为思维能力这一核心服务计划学时第33学时教学章节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智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述(四)智力的发展与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是独立的、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领会知识、掌握技能,就是存储信息,为智力活动提供基础和中介知识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丰富的人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武器,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所必备的能力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决定着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
此外,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自然的、绝对的统一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传授了知识,智力就自然而然得到发展盲目地灌输知识、死记知识,机械模仿或单调重复技能练习,都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 (五)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应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通俗地说,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意志因素、性格因素等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价值 (一)从社会价值看,幼儿智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从个体价值看,幼儿智育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 (三)从全面发展智育看,幼儿智育是德、体、美其他几育的基础 三、学前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 我国对学前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曾有多次阐述,1981年由卫生部颁发的《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3岁前儿童“要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对于3~6岁幼儿,应“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以及语言的表达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996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5条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这是对幼儿智能培养目标的总体的、概括的描述计划学时第34学时教学章节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智育 第二节 幼儿智能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 幼儿智能的发展与教育一、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一)注意保护幼儿的感官 (二)及早训练幼儿的感官 (三)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二、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二)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四)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1.特征观察法即对某种事物的最主要特征或者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认识所观察的对象采用特征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这是什么样的?”一类问题,像:“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小猫的毛是什么颜色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分解观察法即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采用分解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有些什么?”“有哪几个部分?”等问题。
3.比较观察法即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可以提高幼儿辨别事物和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如通过柳树与梧桐的比较,使幼儿认识到尽管两棵树在树皮、树枝、叶片等方面有着许多个别的、不同的特征,但都具有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共同特征4.长期系统性观察法也称追踪观察法,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自然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使幼儿对其发展和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如通过对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的系统观察,认识昆虫蜕变的全过程对植物的播种、发芽、长叶、开花和结果几个阶段的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长期系统性观察对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要求较高,宜在中大班进行 5.探索性观察法即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结果这种联系、转化、原因、结果往往比较隐蔽,但这是引导幼儿通向科学的门户如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些东西在水里能漂浮起来?”“为什么蚂蚁要保护蚜虫?”等 (五)发挥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在组织幼儿的观察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可以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观察的事物上,进行有顺序地观察,并帮助幼儿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概括但这并不意味着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启发幼儿围绕观察目的,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六)评价幼儿观察力发展的水平 评价幼儿观察力发展的水平,既可以在日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并加以记录,也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观察活动,如给幼儿一幅画,或观察某一事物等,采用描述法、比较异同法、找变化法来测查幼儿的观察力 计划学时第35学时教学章节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智育 第二节 幼儿智能的发展与教育 三、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一)分析引起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说,学前儿童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倘若再加上教育的疏忽失当,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的分散,即分心现象为了防止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应该探明引起分心的主客观原因 (二)安排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 新内容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太小,幼儿无需特别进行智力加工就能把握,则会因缺乏新异性而不能吸引幼儿,从而使注意力容易分散;反之,新内容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太大,幼儿即使积极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无法理解,像听“天书”一样,势必造成注意力分散为此,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幼儿的认识水平,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由于幼儿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各种新异刺激所吸引而产生注意力分散,因此在孩子进行某项活动时,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无关刺激物的干扰。
如室内布置避免过于华丽、繁杂;教师的衣着打扮避免过分艳丽花哨;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以用眼神、提问或细微的动作提醒幼儿本身的机体状态也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例如大小便紧迫、口渴、过冷、过热、疲劳或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不安等,都可能使幼儿注意力分散为此,教师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 (四)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 由于幼儿阶段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因而那些新异的、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为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制作形象鲜明的活动教具,采用参观、表演、游戏等形式,运用讲解演示、操作探索等方法来组织教学,以达到延长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通过表演游戏,让幼儿戴上故事中角色的头饰,表演动作、复述故事中的对话,可使幼儿心情愉快、兴趣浓厚,不知不觉地记住故事的内容 (五)养成幼儿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大脑发育日趋成熟,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会逐渐递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