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生物).docx
10页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室温时呈液态B.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可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C.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D.大豆中的脂肪和磷脂均含有碳、氢、氧、磷4种元素2.干旱缺水条件下,植物可通过减小气孔开度减少水分散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叶片萎蔫时叶片中脱落酸的含量会降低B.干旱缺水时进入叶肉细胞的CO2会减少C.植物细胞失水时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D.干旱缺水不利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3.人体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进食后若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抑制消化液分泌B.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C.胃液中的盐酸能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D.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转运蛋白吸收肠腔中的氨基酸4.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B.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C.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D.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5.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1/2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7.(12分)某同学将一种高等植物幼苗分为4组(a、b、c、d),分别置于密闭装置中照光培养,a、b、c、d组的光照强度依次增大,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恒定一段时间(t)后测定装置内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其中M为初始O2浓度,c、d组O2浓度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光中的可见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其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主要是 ,原因是 (2)光照t时间时,a组CO2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组 (3)若延长光照时间c、d组O2浓度不再增加,则光照t时间时a、b、c中光合速率最大的是 组,判断依据是 (4)光照t时间后,将d组密闭装置打开,并以c组光照强度继续照光,其幼苗光合速率会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8.(10分)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导致艾滋病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的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被认为是一种程序性死亡的理由是 (2)HIV会感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凋亡,使机体抵抗病原体、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 。
(3)设计实验验证某血液样品中有HIV,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接种疫苗在免疫应答方面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9.(10分)厦门筼筜湖经生态治理后环境宜人,成为城市会客厅,是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湖泊水体的氮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 (2)湖区的红树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净化水体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还有 (答出2点即可) (3)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答出2点即可) (4)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
10.(10分)某种瓜的性型(雌性株/普通株)和瓜刺(黑刺/白刺)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雌性株开雌花,经人工诱雄处理可开雄花,能自交;普通株既开雌花又开雄花回答下列问题1)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F1, 根据F1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则F1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F1中选择材料进行的实验及判断依据是 (2)王同学将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F1均为黑刺雌性株,F1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F2,能够验证“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3)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的产量高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的杂交实验思路是 11.(12分)某研究小组将纤维素酶基因(N)插入某种细菌(B1)的基因组中,构建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B2)该小组在含有N基因的质粒中插入B1基因组的M1与M2片段;再经限制酶切割获得含N基因的片段甲,片段甲两端分别为M1与M2;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将片段甲插入B1的基因组,得到菌株B2。
酶切位点(Ⅰ~Ⅳ)、引物(P1~P4)的结合位置、片段甲替换区如图所示,→表示引物5'→3'方向回答下列问题1)限制酶切割的化学键是 为保证N基因能在菌株B2中表达,在构建片段甲时,应将M1与M2片段分别插入质粒的Ⅰ和Ⅱ、Ⅲ和Ⅳ酶切位点之间,原因是 (2)CRISPR/Cas9技术可以切割细菌B1基因组中与向导RNA结合的DNA向导RNA与B1基因组DNA互补配对可以形成的碱基对有G-C和 (3)用引物P1和P2进行PCR可验证片段甲插入了细菌B1基因组,所用的模板是 ;若用该模板与引物P3和P4进行PCR,实验结果是 (4)与秸秆焚烧相比,利用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处理秸秆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参考答案题号123456答案DAABDC7.(1)红光和蓝紫光(2分) 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分) (2)大于(2分) (3)b(2分) 密闭装置中O2浓度不再增加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仅b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4)升高(2分)8.(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调控过程(2分) (2)辅助性T细胞减少阻碍了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2分) (3)思路:从样品中提取RNA,逆转录得DNA,用HIV核酸特异性引物进行PCR,电泳检测PCR产物。
2分)结果:有目的条带2分)(共4分,合理即可给分) (4)特异性高,免疫保护时间长(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9.(1)氮是藻类等生长的必需元素,氮浓度可以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2分) (2)动物采食、微生物分解(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加快物质循环,促进植物繁殖(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10.(1)黑刺∶白刺=1∶1(2分) F1个体自交,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的性状为显性(2分,合理即可给分) (2)F2中黑刺雌性株∶白刺雌性株∶黑刺普通株∶白刺普通株=9∶3∶3∶1(2分) (3)F2中的白刺雌性株和普通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代均为雌性株的母本是白刺雌性株纯合体(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11.(1)磷酸二酯键(2分) 片段甲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2分) (2)A-U、A-T(2分) (3)菌株B2的基因组DNA(2分) 无扩增产物(2分) (4)实现废物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分,合理即可给分)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生物)试卷分析一、总体评价本次新课标卷生物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对考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试题内容紧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融入生态文明、科技发展等时代主题,体现了高考评价的全面性和时代性二、试题特点1.注重基础,强调核心:试题紧扣生物学基础知识,如遗传规律、细胞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等核心概念,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全面检验了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融入时代主题:试题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科技发展等时代主题,如新课标卷第33题以厦门筼筜湖为主题,考查水质评价、红树植物碳中和等生态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生态文明观念3.强化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试题加大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三、题型分析本次新课标卷生物试题在题型设计上也有所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也引入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择题部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而填空题和简答题则更侧重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试开放性问题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空间,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四、备考建议针对本次新课标卷生物试题的特点,建议下一届考生在备考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复习:考生应全面复习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所涉及的知识点,确保对基础概念和原理有深刻理解。
2.关注时事:考生需要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时事新闻,特别是生态文明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以增强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培养实验技能:考生应积极参与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提高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的能力,为应对实验探究题型做好准备4.开放性思维训练:考生应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开放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和建议,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卷生物试题的命题趋势,为未来的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