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朗读(第六单元《)》课件.pptx
21页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诗词总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雨寄北 秋词 潼关秋词刘禹锡(唐)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寂寥:清冷萧条春朝:春天排:推开碧霄:蓝天古诗今译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诗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古诗今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陆游(南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戊轮台:指守卫边关夜阑:夜深,夜将近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作者简介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古诗今译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赏析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谭嗣同(清末)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终古:烽火台名簇: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古诗今译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赏析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
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 本课件是在Micorsoft PowerPoint的平台上制作的,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独立运行,集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多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课堂教育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育的灵活与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