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doc
28页《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 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问题情景引入 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哇,好重呀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 请班上的大力士来 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 师:谁有办法? 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 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女生利用一根竹杠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 师:成功了。
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 生:不是 师:谁帮了她的忙? (二)研究杠杆的特点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杠杆 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3、分组实验研究 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生用尺撬铅笔盒活动) 4、交流、整理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整理:在杠杆中,我们把铅笔顶住尺子的地方叫做支点,手指用力的地方叫力点,放铅笔盒的地方就叫重点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三)研究杠杆的省力规律 1、在上面的实验中,谁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用力的大小不一样。
生:铅笔位置不动,手指在不同的地方按,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就发现了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手指用力的大小就不一样支点移动,力点不动,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支点不动,用力点移动,也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费力?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尺后在一边放一重物,另一边不同的地方放螺帽,分别记下使杠杆平衡时的螺帽数,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并记录 实验次数 支点在中间,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数)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数) 螺帽数 省力(划√) 费力(划√) 3、汇报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得出省力、费力规律 在支点不动的情况下,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远,离用力点越近,越费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简笔画板书)师:当支点离物体和力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是省力还是费力? 师:像天平(师出示天平),它中间的刀口是支点,两边两个托盘,只有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天平才会平衡。
天平就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四)应用与扩展 1、比比谁的力气大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杠杆做一个游戏,比谁的力气大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谁来挑战?选比较瘦小的女孩上来比 师:瘦小女孩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办?(支点离她要远,远到多少可能合适?这里也有规律,可以计算出来,我们以后再研究这个问题留给爱科学的孩子见机巩固支点、重点、力点以及省力规律 2、挑战老师 问小女孩儿,老师的力气比你们班的同学都要大,你敢和老师比试吗? 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支点尽可能离老师近点 师:同学们用科学知识战胜了老师,真不简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力气再大些,老师身上压很多重物,你能够把老师撬起来吗?(要把杠杆加长,即延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如果把老师换成很重很重的重物,象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地球翘起来吗?还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看来杠杆确实很神奇,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 3、杠杆的应用 你们知道哪里用到了杠杆吗?你还见过哪些杠杆或运用杠杆的地方? 公园里的撬撬板、天平、剪刀、老虎钳、开啤酒瓶盖的工具、指甲钳、老虎钳(铁丝)、裁纸刀、镊子、杆称。
具体应用:把一张纸折4折以后,拿剪刀剪纸放在剪刀尖上很难把它剪破,放在剪刀口里面,就很容易把纸剪破了 师:为什么放在剪刀尖不容易剪破纸,而放在剪刀口里就很容易剪破呢? 剪刀交叉的地方是支点,纸放在剪刀尖纸离支点远,就比较费力,放在剪刀口里,纸离支点近,就比较省力了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使工作更省力或方便,发明创造了很多机械,杠杆只是其中的一种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师:你们还可以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比如,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人们用杠杆的省力规律制作了一些工具,像剪刀、老虎钳等,有没有用杠杆的费力规律制作工具的?如果有,制作费力工具有什么好处?欢迎你们继续研究,把研究过程及下来,我们到时候组织专门的科学探究实验研究成果汇报会希望到时候看到更多同学的研究成果 《滑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3.认识滑轮组 (1)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2)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3)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不够,他们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接连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后来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
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专题及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