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教案(共8课)(2025秋版).doc
19页第二单元 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味[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交流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观察并解释水的蒸发现象[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水到哪里去了”教学难点】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实验记录表[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教学过程】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走进水的世界 一、导入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学生兴趣,聚集本课研究主题。
预设5分钟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6.交流方法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基础,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等设法证明“水的蒸发”,观察、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增强实证意识。
预设20分钟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再组织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针对交流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引导 四、拓展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设计意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能研究的问题也是有限的,让学生带着更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理解凝结现象的原因,并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水珠形成的来源和条件[探究实践]在实验和研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态度责任]能主动提问、分享发现,愿意用简单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基于证据和逻辑,分析水珠形成的来源和条件教学难点】知道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理解凝结现象的原因,并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包括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小冰柜/泡沫箱(用于保存冰块、冰水混合物或冰杯)、未开封的易拉罐或塑料饮料瓶(备用)[学生]四个相同规格的玻璃杯、色素、冰水混合物、玻璃片、毛巾、记录表教学过程】上课 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水珠从哪里来一、聚焦:生活现象引入,激发探究兴趣(预设 5 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视频和图片: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水杯外壁的水珠和夏日冰饮上的水珠。
2.提问:你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吗?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3.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想法类型,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水珠从哪里来[设计意图]聚焦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唤醒学生的经验认知,启发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的表达会比较朴素和零碎,需要教师引导和整理,将学生的想法进行分类和集中二、探索:预设实验,寻找证据,验证猜想(预设 20 分钟)材料准备:玻璃杯、色素、冰水混合物、玻璃片、毛巾、记录表、未开封的易拉罐或塑料饮料瓶(备用)1.出示实验材料: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盖着玻璃片的装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装有色素水的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冷冻的空玻璃杯2.实验要求:选择实验材料,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准备汇报3.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寻找证据,验证猜想1)实验一:将两个杯子(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盖着玻璃片的装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用毛巾把外壁擦干净,观察外壁的变化,注意是否有水珠出现如果学生提出玻璃片没有密封住的质疑,可以用未开封的易拉罐或塑料饮料瓶代替)(2)实验二:将两个杯子(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装有色素水的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用毛巾把外壁擦干净,观察杯子外壁水珠的颜色变化。
3)实验三:将两个杯子(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一个冷冻的空玻璃杯)用毛巾把外壁擦干净,观察外壁的变化,注意是否有水珠出现[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猜测的实验现象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观点,同时建立“观点-逻辑-证据”的科学论证,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现象或证据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和论证建立“证据-逻辑-观点”的思维过程三、研讨:讨论交流,分享发现(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整理记录表,组内交流,准备汇报:原来我们的猜想是……,通过观察到……现象,现在的想法是……2.全班讨论交流,根据哪些证据,排除哪些观点,证实哪些观点(或保留着有待研究哪些观点)3.集中交流: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可以证明?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表面形成的,我们将这样的过程叫做凝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经历个体论证再进行集体论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同时明确[科学观念]得出背后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四、拓展:生活中的凝结现象(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出现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一下。
2.课件出示更多生活中凝结现象的图片,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思考[设计意图]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将科学原理运用到生活实践,同时新情境下的[探究实践]和应用解释,直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设计】 3.水沸腾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知道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思维]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活动中,会观察并描述水沸腾中的温度变化和现象,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以及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探究实践]通过猜测、观察、研讨等活动,能推断出“白气”的本质,解释其成因[态度责任]通过加热水至沸腾的实验,初步养成细心观察、如实记录的习惯,形成实验安全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教学重点】观察并记录水加热和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现象教学难点】分析温度数据,归纳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解释“白气”的形成原因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火柴[学生]实验记录表、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架台、水、湿抹布、护目镜、(计时器)教学过程】上课 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水是怎么沸腾的。
一、聚焦:情境导入,引发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烧水沸腾的照片,提问:水沸腾时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白气”?2.板书课题“水沸腾了”,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验,聚焦核心问题: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白气”究竟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原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激发好奇心二、探索:实验观察,记录现象(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1.课件出示材料,讲述: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三脚架、石棉网、一杯水、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架台、湿抹布、护目镜、计时器2.展示酒精灯的结构,讲解“外焰温度最高”的特点及安全操作要点(如用外焰加热、灯帽盖灭等)3.演示温度计使用方法:玻璃泡完全浸没水中、不触碰容器、读数时平视刻度4.明确实验步骤及要求:组装器材→点燃酒精灯加热→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和现象→观察到水沸腾后继续记录2分钟→熄灭酒精灯5.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佩戴护目镜、不触碰加热器材、小组分工合作(1人计时、1人读数、1人记录、1人操作酒精灯)6.分组操作并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气泡从底部产生并逐渐变大的过程,以及“白气”在杯口上方的出现位置。
实验时间10分钟)[设计意图]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安全意识;实时记录数据和现象,为后续研讨提供实证支撑三、研讨:分析数据,建构概念(预设10分钟)1.组织小组汇报温度数据,教师汇总绘制“时间-温度”折线图2.提问:水温为多少的时候会出现沸腾现象?水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发现:沸腾前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在100℃左右(若有误差,可解释与气压有关)3.提问: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水沸腾需要持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和现象描述,帮助学生建立“温度是影响水沸腾的关键因素”的科学概念四、拓展:联系生活,延伸探究(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图片1.展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2.布置课后任务:查阅资料,了解发明和改良蒸汽机的故事[设计意图]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链接技术与工程领域;通过生活实例拓展认知,激发课后探究兴趣。

![2021阴茎根部皮肤脱袖状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环切手术伤口恢复图[精选WORD]](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