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doc
42页杨村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矿井部分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杨村井田位于淮南煤田西部的利辛、阜阳、颍上、凤台四县交界处,行政区划属安徽省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所辖,勘探区中心西北距利辛县城25km,西距阜阳市45km,南距颍上县城30km,东至淮南市80km杨村矿井井田范围以9个拐点坐标围成井田面积72.7604km2区内交通方便,淮(南)阜(阳)铁路经过井田南面,利辛~凤台、利辛~颖上公路分别从井田东北和中部穿过,水运有西淝河与淮河相连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1图1-1-1 交通位置示意图二、地形地貌本区为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一般标高+18~+26m左右三、地面水系井田内有西淝河及其支流苏沟、毛沟等地表河流,水位标高+15~+20m,最高洪水位标高+25.63m(1954.7.29)四、气象特征本区属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带气候,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温度15.2℃极端最高温度41.4℃(1959年8月24日),极端最低温度-21.7℃(1961年1月31日)年平均降水量914.8mm,年最大降水量1627.8mm(1991年),日最大降水量320.4mm(1968年6月30日),小时最大降水量75.3mm(1967年7月4日)。
最长连续降水天数16天(1982年7月9日至7月24日),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68天(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5日)相对湿度年平均75%,极端最小5%蒸发量年最大2112.3mm(1966年),年最小1232.1mm(2003年),年平均1610.9mm降雪:初雪一般在十一月上旬,终雪在次年三月中旬,连续降雪最长6天,最大降雪量16mm最大积雪深度27cm(1993年1月14日)风向风速:春季多东南风及东风,秋季多东南~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2m/s冻土:冻结及解冻无定期,一般夜冻日解冻结深度4~12cm,最大冻结深度30cm五、地震情况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矿井所在淮南凤台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A.0.10-3(第一组)本项目乙类工程按7度设防,其他建筑按照6度设防六、地区经济概况淮南作为华东的“工业粮仓”,中国重要的大型能源基地,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化工医药为主体,兼有纺织、电子、机械、造纸、食品、建材、轻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新型工业城市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淮南矿区开发历史悠久,汇聚了勘探、开发、生产、科研等齐全的人才队伍,为矿井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条件。
七、矿区开发简史淮南煤田划分为潘谢矿区和新集矿区,并分别以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二个投资主体负责开发与经营《淮南新集矿区总体规划》已由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能源[2005]2633号文批复矿区东西长75.4km,南北宽5.7~20.0km,面积约1092 km2,含煤面积约684 km2,资源储量101.6亿t矿区划分为11个井田和4个后备区,生产建设总规模3590万t/a其中,新建矿井板集300万t/a,口孜东500万t/a,杨村500万t/a,口孜西240万t/a,罗园120万t/a,连塘李90万t/a,展沟240万t/a;刘庄矿井扩建到800万t/a;现有生产矿井新集400万t/a,花家湖310万t/a,八里塘90万t/a,刘庄矿井300万t/a刘庄、八里塘、连塘李、罗园深部4个后备区煤炭资源待进一步地质勘探后研究确定开发方式新集矿区经过二十余年开发,保障矿区正常生产与生活的供水、供电、外运通路等外部条件均已完备,其它辅助设施也建设齐备八、地面建构筑物及设施地面以村庄和农田为主,无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军事防务区、铁路、高速公路、高压输电线路、油气管道、油气井设施、水库。
井田北部规划有煤制天然气项目,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发改办能源[2014]818号),总规划能力40亿Nm3,一期规划能力为22亿Nm3,需原料煤546.08万吨杨村煤矿煤炭作为原料供应于煤制气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杨村煤矿需与煤制天然气项目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优化相应设计第二节 矿井外部建设条件及评价一、运输条件阜(阳)淮(南)铁路经过矿区南部,通过阜淮铁路向西与京九铁路阜阳枢纽连接;向东接合肥~蚌埠铁路(淮南线)的水家湖站,并通过蚌埠枢纽与京沪干线铁路连接;又经合肥继续向南过芜湖,与皖赣、宁芜线和宣杭线相连公路方面,区内有多条省级道可通往阜阳市、淮南市及周围各县,并有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以及宁洛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区内县乡道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为矿井对外连接提供了便利淮河区域水运网路发达,西淝河和淮河相连因此,本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矿井具备铁路、公路、水运运输条件二、电源条件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南供电公司以函〔2009〕8号落实本矿一路110kV电源接自淮南新顾桥110kV变电站(2×50 MVA);安徽省亳州市供电公司以亳电生〔2009〕295号落实另一路110kV电源引自利辛县茨淮220kV变电站(2×180 MVA)。
本矿井所在地区电源充足、供电可靠,有能力为本矿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源三、水源条件据刘庄水源勘探报告资料,三含上段水量较丰富、水质质量好,水质类型为HCO3·Cl-Na型,符合饮用水标准,本井田第三含水层(组)上段砂层稳定、厚度大,本矿井生活供水水源取地下水,以三含上段为主,二含为辅为节水,井上下消防洒水、浴室用水等生活、工业用水采用处理后的井下排水凤台县水利局以凤水[2011]72号文批准矿井取水许可申请矿井供水水源充足可靠四、通信条件矿区已经形成完善的通信网本矿井通信站作为矿区专用通信网的一个通信支所,它与集团公司及公司下属其它单位的话务往来以及市话、长话等业务均由公司通信中心汇接集中受理,矿井内部话务由本矿井交换机受理根据杨村矿井的地理位置,本矿井光纤链路宜从距离较近的刘庄矿井接入五、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件目前,建材市场活跃,钢材、木材进货渠道较多,砖、瓦、砂、石等土产建材当地均可满足需要六、外部建设条件综合评价总之,本矿井交通方便,电源可靠,水源充沛,建材供应渠道畅通,土产材料能够当地解决;有相邻矿区依托,有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优越第三节 矿井资源条件杨村井田已经完成勘探。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估中心以“国土资矿评储字〔2006〕155号”《关于<安徽省淮南煤田杨村井田煤炭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对井田勘探报告进行了评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储备字〔2006〕333号文“关于《安徽省淮南煤田杨村井田煤炭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进行备案2013年9月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根据最新资料编制了《杨村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地层本区为全隐蔽区,据钻探揭露,地层层序与淮南煤田各勘查区相同,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寒武系(∈):区内(164孔)揭露厚度约56.36m,见于井田西南外围F1断层下盘岩性为灰~深灰色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2、奥陶系中、下统(O1+2):区域厚度400m,区内(7-2孔)揭露厚度约41.64m根据邻区资料,岩性以灰色隐晶质及细晶、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为主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3、石炭系上、中统(C2+3):本溪组(C2b)区域厚度0~10m,区内未揭露,据邻区资料,岩性为浅灰色、紫红色含铝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C3t):区域厚度102~148m,区内(9-1孔)揭露厚度约56.65m(一~五灰),根据邻区资料由11~13层灰岩与细砂岩、泥岩相间组成,含薄煤层1~4层,极不稳定,多不可采。
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4、二叠系(P):区内揭露厚度994.20m,划分为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山西组及下、上石盒子组可分为7个含煤段a.山西组(P1s):即第一含煤段底界为石炭系太原组一灰之顶,上界至4-1煤下铝质泥岩下砂岩之底,厚37.80~80.60m,平均54.30m其岩性,底部为灰黑色,致密泥岩,其上为灰黑~深灰色砂、泥岩互层,含煤1~2层,总厚7.64m,1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中上部为中厚层石英砂岩及细-中粒砂岩为主夹泥岩b.下石盒子组(P1xs):即第二含煤段底界为铝质泥岩下砂岩之底,上界至9煤层顶砂岩之底或9煤顶板,厚106.00~151.00m,平均127.00m为主要含煤段,含煤6~11层(4煤~9煤),总厚11.18m,其中6-1、8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7-2、5、4-2煤层为较稳定可采煤层c.上石盒子组(P2ss):底界为9煤层顶板砂岩之底或9煤顶,上界至石千峰组底界,厚度约668.90m,划分成五个含煤段第三含煤段含煤3~8层(10煤~11-3煤),总厚3.67m,其中11-2煤为较稳定可采煤层;第四含煤段含煤2~5层,总厚5.49m,其中13-1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第五含煤段含煤2~5层(16煤~17煤),总厚3.15m,其中16-2、17-1煤层为不稳定的次要可采煤层。
d.石千峰组(P2sh):区内(06-6孔)揭露厚度144m,上部以浅灰、绿灰、紫红等杂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局部粗粒)、夹绿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多为灰白色细~粗粒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5、新生界a.下第三系(E):区内(24-1孔)揭露厚度397.15m,以紫红色砂砾岩、砾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含砾粉砂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b.上第三系(N):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N11)厚0~162.90m,平均79.93m,上部以灰绿色粉细砂为主,夹薄层粘土和砂质粘土,属湖相沉积,下部有棕红色、褐黄色粘土砾石和砾石,属残坡积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第三系中新统上段(N21)厚94~187.85m,平均130.74m,以灰绿、棕红色半固结粘土为主,间夹多层细砂,局部夹砂层透镜体属湖相沉积为主上第三系上新统(N2)厚220.40~342.55m,以灰绿、土黄色、灰白色中砂、细砂、粘土质砂,砂质粘土及粘土为主,局部夹粉砂薄层属河湖相沉积c.第四系(Q)厚87.20~115.00m,平均100.99m,以灰黄色、土黄色中砂、细、粉砂、砂质粘土为主,次为粘土间夹粘土质砂。
属河流相及河漫滩相沉积二、构造本区位于淮南煤田的西北部,淮南复向斜中的次级褶曲陈桥背斜的北翼西段,总体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10~25°,浅部局部较平缓,在14线与8线间及04线至08线间DF53上盘发育有小型褶曲区内共查出断层284条,其中正断层253条,逆断层31条按断层展布方向大致可分成三组,以北东向横切断层为主,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为辅断层情况见表1-3-1区内未发育有较大规模的褶曲,仅局部沿地层倾向方向出现较小规模的次级褶曲,如下:12勘探线至8勘探线之间深部:即10-4孔附近为一短轴背斜构造,背斜轴向北西,南、北两翼倾角均在20°左右,其两端均在短距离内倾状该背斜东、北、西部分别被DF19-1、F102-1、YF3断层切割破坏,南翼在短距离内迅速抬起,为一局部次级褶曲构造Ⅰ- 53 -杨村矿井及选煤厂初步设计矿井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