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docx
15页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A.克己复礼为仁 B.子路宿于石门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文之以礼乐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A.判断句,“为”表判断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路于石门宿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礼乐文之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括号中应该填:( )A.山 B.土 C.静 D.海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该句出自《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应填写“山”未命名未命名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 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 、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
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6.A7.D8.C【分析】6.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第二处,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第三处,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第四处,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分析选项来看,应该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故排除AB两项。
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属于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方针”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导致“……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搭配不当;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
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