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 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 (2).ppt
31页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三、清明节:四月五号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七、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 -春节关于年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贴对联年夜饭共守岁、看春晚收红包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 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1、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 2、门 神 3、鞭 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4、春 联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的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读对联的方法: 上联最后的一个字一般是仄声,即第三、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最后的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即第一、第二声,贴在左边从右读到左 上联:合家欢乐迎富贵 下联:内外平安好运来说一说自己爱过春节的原因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纪纪 念 屈 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爱国壮志难酬,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吃粽子龙舟赛 祭神、划龙舟、吃粽子、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 26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27画额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挂艾草*说一说自己爱过端午节的原因现场包粽子*品尝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