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pdf
9页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 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 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 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 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 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 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教学这课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 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 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追根求源地解决 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澡、械”等5 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 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 “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 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 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 导学生自读自悟, 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激发创 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 ,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 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 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 ,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 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
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 意到” “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 “许多实验” “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 引导他们发现三个 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用 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进一步感悟 “见微知著、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 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列举出 和本文类似的事例, 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 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 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 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 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假, 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 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 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 个问题。
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 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 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 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 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 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 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 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 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 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 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 、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 、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 读悟结合, 共同 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 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 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 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 习课文的写法, 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 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 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 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 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 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从而读懂课文内容, 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 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最后把“?”拉直成了“! ” ,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 ”各指的是什么?) 只要你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 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 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 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 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 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 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 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 学生进行随堂练笔, 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 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