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pptx

47页
  • 卖家[上传人]:金诺****简谱
  • 文档编号:600641760
  • 上传时间:2025-04-11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48MB
  • / 4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齐桓晋文之事,孟 子,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走近作者,(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孟子的基本思想,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题目解说,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为什么齐宣王一见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怎样回答的?,文本研究,齐宣王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通过武力施行“霸道”,所以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讨教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途径和方式孟子借口孔子的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真的没有听说过“齐桓、晋文之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你怎么理解?,文本研究,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而是看透了齐宣王想施行“霸道”的企图主张“仁政”和“王道”的孟子对此心知肚明,他不能助齐宣王实现图谋,因而避而不谈“霸道”,巧妙地引出“王道”话题,成功地为下文向齐宣王提出自己的“王道”主张打下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谈话艺术。

      孟子为什么不正面谈王道,而谈“以羊易牛”的事情?,文本研究,(1)以齐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兴趣2)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3)借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面对齐宣王的自我解嘲,孟子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文本研究,(1)“彼恶知之”,先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2)再引导齐宣王思考“牛羊何择焉”,激发齐宣王的好奇心,引起他的困惑3)“是乃仁术也”,最后进一步明确、肯定齐宣王的仁爱之心,将齐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并上升为“君子远庖厨”的普遍规律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时,为什么不直接一语道破,而故意从“吃”“穿”“看”“听”等方面去发问?,文本研究,(1)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之前,孟子两次发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是齐宣王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为了扭转僵局,孟子不等齐宣王回答,就调转笔锋,另辟蹊径,提出“大欲”的问题文本研究,(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成就霸业,但为了舒缓气氛,迎合齐宣王,就欲擒故纵,故意以口体目耳之娱来揣度连用五个句子构成排比,用筛除法,巧妙地引出立志兴国、图霸天下这个“大欲”,使齐宣王因受到恭维而在心理上感到快慰。

      这样既把孟子的议论推进了一步,又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使论辩得以顺利进行,形成文章的顿挫最后一段中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文本研究,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实施养民、教民的施政纲领这就必须做到“制民之产”发展生产,“谨庠序之教”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首先论说恒产与恒心的关系,说明百姓无恒产必然行为不轨,反对不“制民之产”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论说“明君制民之产”的标准并以此对比齐国现状,说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够知礼义最后论说“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使百姓有养有教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一大难点请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文本研究,文本研究,(1)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亲身经历说起,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之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而且,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

      所以,齐王说孟子是“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文本研究,(2)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齐宣王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與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铺平了道路文本研究,(3)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积极地表示自己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要“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中心思想,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保民而王”艺术特色,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2.巧设比喻,说理生动3.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艺术特色,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上看,纵横恣肆,似乎散漫无羁,而实际上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实际上是有的从侧面讲,有的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艺术特色,2.巧设比喻,说理生动有人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是说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表面上看所用比喻似乎是信手拈来,而实际上是事先有周密的准备,才使说理生动、精到在本文的论述中,孟子使用了“以羊易牛”和“挟太山以超北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艺术特色,3.句式整齐,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形成这种气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言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表现在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陈述事理,质疑辩难,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照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文言知识,【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同“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5.,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文言知识,【通假字】,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表示陈述),7.,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9.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头发花白),文言知识,【一词多义】,1.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师说),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正义)(孟子),文言知识,【一词多义】,2.诚,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愚公移山),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3.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爱莲说),文言知识,【一词多义】,4.盖,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项脊轩志),枝枝相覆,盖,(遮蔽,掩盖)(孔雀东南飞),英才,盖,世(胜过,超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因为)(出师表),文言知识,【一词多义】,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清楚、明白),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静夜思),文言知识,【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吝惜,舍不得。

      今义:喜欢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文言知识,【古今异义】,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7.吾悟,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一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2My first class 复习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Hello复习课件.ppt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5长横 |通用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5.撇|人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7课 悬针竖 湘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15《 边学边用 巧识字形写美汉字》湘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2.执笔与姿势 |湘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全册6 通用版.docx 三年级上册 英教案 Module 7 Unit1 What's this 外研社(三起).docx 三年级上册 美术 教案 第11课《各式各样的鞋》人教新课标(秋).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9课 捺的练习》 粤教版.docx 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连续进位加)(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2课 姿势与执笔》西泠版.docx 三位数加减法(问题解决 例3)(教案)2025-2026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docx 三年级上册 美术教案 - 第11课 《各式各样的鞋》人教新课标.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三年级上册 数学教案六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苏教版).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案)2025-2026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西师大版.docx 三年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x 三、投掷 纸球投准(教案)2025-2026学年体育与健康四年级上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