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5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散文文本文体知识 讲义.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wen****18
  • 文档编号:599612073
  • 上传时间:2025-03-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8.55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5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散文文本文体知识 讲义一、散文 1. 散文的分类写人叙事类回忆性散文定义: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描写特点: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过去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举例: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从“现在的我”的角度叙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写人叙事散文定义: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抒发特定的思考和情感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细节描写或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侧重在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举例:七上《散步》一文通过叙述一家人散步的琐事,营造出祖孙三代互敬互爱、互相包容的和谐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抒情类状物抒情散文定义: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述,突出该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特点:多采用托物言志、寓情于物、象征等手法举例:八上《白杨礼赞》中作者描写白杨树“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等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借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写景抒情散文定义:通过写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意愿等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的融合来传达作者的心声,表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举例: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哲理类定义:用散文的形式讲述哲理,启迪人生特点:具有议论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举例:八上《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游记类定义:以游踪结构全文,写作者游览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特点:内容非常广泛,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都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举例: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按照时空顺序记叙了自己在不同地方的见闻感受,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写景的角度随立足点的变化而转变,从远眺近观写到身处其间,描写的重点也从雪山转向冰塔林,传达了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思想2. 散文文体知识基本结构布局谋篇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和照应、铺垫和过渡、设置悬念等关键句作用:①开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统领全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表明观点、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渲染气氛等②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等③结尾:总结前文、前后呼应、照应标题、升华主旨等划分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如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一生,写了母亲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宝贵品质);(2)按地点转换划分(如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的感悟和思考随游踪和景物的变化而变化);(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如七上《春》分为“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如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以作者回忆小时候对长妈妈的态度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如七上《雨的四季》分为总写作者爱雨、分写四季的雨、总结全文三大部分);(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

      语言风格朴素平实举例:八上《背影》语言朴实真挚,蕴含着感人的父子真情,如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说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平常的话语却感人肺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文采斐然举例:八下《灯笼》倒数第二段中“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均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语出贾谊《过秦论》;“萧萧班马鸣”引自李白《送友人》大量的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使文章文采斐然委婉含蓄举例:七上《荷叶·母亲》中“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借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含蓄地表达了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赞颂了伟大的母爱语言风格典雅凝练举例:八下《壶口瀑布》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如“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就是作者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浅近、清新、优美、活泼举例:七上《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善于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恰切,无生硬之处,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感。

      语体色彩口语化举例:七上《济南的冬天》中“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以亲切平实的口吻,表现了济南冬天小山的可爱情态阅读方法(1)寻找线索: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②以空间顺序为线索;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④以情感变化为线索;⑤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⑥以事理发展为线索2)善抓文眼:①“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乃至一景一物;②并非每篇文章的“文眼”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就是文章标题;③有的“文眼”不在一处,而在多处3)品味语言:①品味语言的修辞美、哲理美;②从表现手法、用词等角度来品味散文语言4)把握技巧:分析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5)体验情感:①针对散文情境或事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②将散文阅读与生活相联系;③针对某一问题或作者看法做出自己的评价;④谈自己阅读时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二、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占主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典型性类别及作用:主人公→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以此反映主题;次要人物→用来烘托主要人物;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举例:九上《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情节情节是小说中表现人物关系的事件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表现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引发思考)四个过程,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举例: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期待于勒(开端)→插叙于勒怎样从全家的“恐惧”变成“希望”(铺垫)→在船上发现于勒(发展)→从船长口中得知真相,幻想破灭(高潮)→躲避于勒(结局)环境社会环境定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处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作用: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环境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系: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举例:九下《孔乙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中对咸亨酒店里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描述,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自然环境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作用: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提供人物活动场景,渲染气氛;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形象;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系:突出、深化作品主题举例:九下《孔乙己》中,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前,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三、散文、小说共有知识1. 文章线索定义在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事物、事件或情感抓住文章线索,对把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帮助时间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举例: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地点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关注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举例: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展开叙述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举例: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中“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结构全文。

      事件发展变化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关注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按“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行文)举例:七上《散步》围绕“散步”这一事件,以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构全文,展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情感发展变化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这种情感变化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举例: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感激、怀念)为线索实物以某一个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举例:八下《灯笼》以“灯笼”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注:记叙类文本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能从文字表面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串联成一个整体;暗线也是贯穿始末的线索,但需深入分析才可找出举例:九上《智取生辰纲》中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人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人智取生辰纲,写晁盖、吴用一行人的团结智取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2.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叙述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①小说的线索人物,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③叙述亲切自然;④便于直接表达思想感情举例:九下《孔乙己》以第一人称酒店伙计“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直观地展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显得真实自然第二人称(你、你们)定义:以“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③用于物时有拟人的效果,蕴含深厚情感举例:七下《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采用了第二人称“你”,连用六个“当你……的时候”,描绘了在祖国和平环境下,不同身份的人各自的幸福生活,使不同身份的读者感到自然亲切,更易于接受,引起读者共鸣第三人称(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