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ABC卷).doc
12页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检测A卷及答案满分:100分基础积累(52分)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3分)骨髓(suǐ su) 绷脸(bēnɡ běnɡ)磨盘(m m) 悄然(qiāo qiǎo)剔透(tī t) 刹那(sh ch)二、看拼音,写词语12分)1.五壮士完成了党指派的ǎn y( )和yǎn h( )的艰巨rn w( )2.圆明园如此hnɡ wěi( )的建筑,却被八国联军烧成huī jn( ),这样的sǔn shī( ) 是无法估量的三、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殿堂 蓬来 口腔 转移B.奇岖 任务 远眺 进犯C.杭州 坠落 豪迈 尸体D.统治 冰雹 仇恨 洪伟四、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8分)亭台( )( ) 众星( )( )( )( )剔透 惊( )( )地( )钉( )铁 举世( )( )( )珍( )宝 诗( )画( )五、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8分)1.圆明园中( )有民族建筑,( )有西洋景观2.五个战士( )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3.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 )严肃( )认真4.( )时间可以停留,( )让我们永远沉醉于这一刻吧!六、按要求写句子12分)1.班长激动地说:“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第三者转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喜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时,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3.写出你知道的两位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18分)八、快乐阅读,轻松做题虎门销烟170多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疯狂地掠(l lu)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了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美烟商竟然聚众阻挠(lo no),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居住的商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
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上卤水,鸦片浸(jn qīn)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池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销毁鸦片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种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敢表示钦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光辉一页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3分)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掠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义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____”画出文中表现林则徐禁烟决心的一句话3分)4.概括说说林则徐迫使烟商交出鸦片,取得禁烟运动胜利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你认为能概括短文中心思想的一句后面打“√”。
4分)(1)短文记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2)短文赞扬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及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3)短文说明英帝国主义企图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打开中国的大门 )(4)短文说明中国是个超级大国,英帝国主义的阴谋不可能得逞 )作文天地(30分)九、你知道哪些感动人心的爱国故事?请写写其中的一件事作为新时代的小主人翁,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与触动,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题目自拟第七单元综合检测六、1.班长激动地说,他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2.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3.“欢喜”改为“欢迎”八、2.抢劫;夺取 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3.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4.林则徐态度坚定,措施有力;人民群众的支持5.(2)√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检测B卷及答案 满分:100分基础积累(52分)一、看拼音,写词语7分)大清早,老百姓从四面八方hu j( )而来,参加新中国的开国diǎn lǐ( )f( )、各位wěi yun( )就位后,乐队zu( )起了国歌。
ānɡ yn( )宣布新中国dn shēnɡ( )了二、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6分)典:①标准,法则; ②可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 ③典礼; ④旧指主持,主管1.昨天,我去买了一本词典 )2.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3.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6分)1.刘胡兰( )牺牲自己的生命,( )说出党的机密2.( )上课不认真听讲,( )很难把学习成绩尽快提高3.天才来自勤奋,( )刻苦学习,持之以恒,( )能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四、词语搭配8分)( )的掌声 ( )的宣告( )地端详 ( )地询问五、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8分)1.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他们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那么纯真,而且那么谦虚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4.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9分)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和挺直的胸膛走来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1.《七律长征》中描写“千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开国大典》是按照的____________顺序进行叙述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____________心情,以及人民对的______________之情3.“青山处处埋忠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的“____________”一词是对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
做出这样的批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他作为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看到了他作为革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18分)八、快乐阅读,轻松做题一生特别喜爱读书几十年来,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总是挤出时间读书,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在一年夏天,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出了汗水,学到了知识!”的床上、办公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书,他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及辛弃疾的词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时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6分)(1)“出差到武汉。
在‘大火炉’里,每天晚上坚持看书”中“大火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的床上、办公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中“手不释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第一自然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与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