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分野及其特征.ppt
26页诗 、文分野及其特征 诗歌及其特征 散文及其特征诗 歌 常 识一、诗歌的概念二、诗歌的特点三、诗歌的分类 诗歌与戏剧、散文、小说并列为四大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一、诗歌的概念古 体 诗(古风)近 体 诗(格律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按字按句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综合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 律中国古代诗歌 现在的诗歌概念更为宽泛,除歌曲以外的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都属于诗歌的范畴二、诗歌的特点 1、以丰富的感情反映生活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受篇幅的限制和形式的约束,诗歌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抒情诗自不待言,就是叙事诗也离不开感情无情而叙事,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 2、诗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小说、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散文可以不受篇幅的严格限制,自由灵活的叙事、抒情、讲道理诗,特别是古代近体诗,不仅篇幅短小,而且还要受韵律的限制,所以,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常常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能激起人们(首先是诗人自己)感情的自然景物和人、事,进行高度的集中与概括,形成饱含着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即诗境)。
这种境界,往往是高度典型化了的二、诗歌的特点乡 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语言凝炼而富于形象性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因此,诗的语言必须凝炼而生动这虽然是因诗的篇幅短小而不得不如此,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更深广的生活内容,从而收到以少胜多,寓万里于尺幅的艺术效果二、诗歌的特点 4、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诗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与韵律,就不成其为诗诗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的需要而形成的人的感情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决定了诗的节奏因此,诗中的轻松、欢快、沉滞、昂扬、舒缓的节奏,就是诗人感情变化的间接反映二、诗歌的特点三、诗歌的分类(形式)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三、诗歌的分类(形式)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 三、诗歌的分类(形式)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三、诗歌的分类(形式)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三、诗歌的分类(形式)三、诗歌的分类(题材) (1)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咏史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它的内容特点: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咏物诗 咏物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山水田园诗的主题有三类: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统治者重武轻文,并且战争频繁,加之盛唐那种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1、古体诗绝 句格律诗花间词豪放词怀古诗咏史诗山水诗田园诗诗歌的分类形式题材2、近体诗3、词、诗余4、曲、乐府1、怀古诗2、咏物诗3、写景诗4、战争诗5、行旅诗和闺怨诗6、送别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