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热力学的发展.doc
7页论热力学的发展史我记得接触热力学是在很早的时候,大概初中的物理课上,我们的物理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热力学的知识,我清晰的记得热力学中的第一定律.之后升了高中,大学,我对于热力学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那么热力学的发展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了如下内容.一:热力学的早期发展.人们对热的本质及热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探索过程在古代,人们就知道热与冷的差别,能够利用摩擦生热、燃烧、传热、爆炸等热现象,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例如,中国古代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炼丹术和炼金术, 火药的发明,以及早期的爆竹、走马灯等又如,在古希腊就有“ 火、土、水、 气组成世界” 的四元素学说,这与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 300 多年)提出的“ 水、火、金、木、土为万物之本” 的五行学说是类似的人类对热现象的重视,由来已久热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在 1592— 1600 年间,伽利略(Galileo Galiliei ,1564— 1642)制作了人类第一个空气温度计,开始了对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进行定量测定的研究,可作为“ 测温学”(Thermometry)的开端1620年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首先注意到,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效应,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是有区别的。
他认为“ 热是运动” 这可看作是,人们对“ 热量” 的本质进行科学研究的开端热的“ 运动学说” , 在17世纪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被很多著名科学家所接受的学说 例如, 波义耳 (RobertBoyle,1627— 1691)、牛顿(Isaac Newton,1642— 1727)、 虎克 (Robert Hooke,1635— 1695)、惠根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 1695)及 洛克(John Locke,1632— 1704)等著名学者都持这种观点1747年, 罗蒙诺索夫( M. B.Lomonosov,1711— 1765)在“ 论热和冷的原因” 的论文中, 比较详细地阐明了热的运动学说他指出“ 热是由于物质内部的运动” 这一运动愈快它的作用也愈大;因此, 当热运动增快时,热量应增大,而当热运动较慢时,热量减少” “ 当热的物体与冷的物体接触时,热的物体应被冷却,因为后者减缓了质点的热运动的速度;反之, 由于运动的加快,冷的物体应当变热” 温度的定量测定,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 17 世纪中, 虽然有些科学家对温度的测定及温标的建立,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 由于没有共同的测温基准,没有一致的分度规则,缺乏测温物质的测温特性的资料, 以及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整个17 世纪中,并没有制作出复现性好的、 可供正确测量的温度计及温标在 18世纪中,“ 测温学” 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1714 年法伦海脱 (Gabriel Daniel Farenheit, 1686— 1736) 所建立的华氏温标, 以及 1742 年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 1744)所建立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 华氏温标是以盐水和冰的混合物作为基准点(0F),而以水的冰点(32F)及水的沸点(212F)作为固定参考点摄氏温标是以水的冰点(100℃)及水的沸点(0℃)作为固定参考点及基准点,并把他们分作 100等分,每个间隔定义为一度,故称之为百分温标1749 年,该温标的基准点及固定参考点,被摄尔修斯的助手斯托墨(Stromer)颠倒过来,这就是后来常用的摄氏温标零压气体温标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气体热力性质的研究人们发现, 当压力足够低时,压力与比容的乘积仅与温度有关,即当压力趋近于零时, 所有实际气体具有相同的热力性质。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建立, 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1662年波义耳(Boyle)定律,他指出,定量理想气体在温度一定时,压力与容积的乘积为一常数1679 年,马略特(Mariotte)也独立地得出相同结论, 因此也称为波义耳—马略特定律1786年查利(J.A.C.Charles,1746— 1823)、1801年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 1844)、1802年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 1850),先后发现,等压下理想气体的容积与温度成正比,以及, 等容下理想气体的压力与温度成正比理想气体的上述性质,称为查利定律或称为盖吕萨克定律1811年阿佛加德罗(A.Avogadro)定律,他指出,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相同容积的各种气体, 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佛加德罗常数1834年克拉贝龙(Emile Clapeyron,1799— 1864)、1874年门德列也夫(G.E.Mendeleev),他们在上述的理想气体定律的基础上,给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通用气体常数的值因此, 现在常用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称为克拉贝龙—门德列也夫状态方程。
测温学” 的成就, 为“ 燃烧学” ( The Combustion Theory )及“ 量热学” (Calorimetry)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但是,人们对这些热现象本质的最初认识是错误的1697年~1700年间,斯托尔(G.E.Stahl,1660 — 1734 )提出了“ 燃素说” ( The Phlogiston Theory),认为一切可燃物质中都存在“ 燃素” 这种错误观点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1760~1770 年间, 勃雷克 (Joseph Black,1728— 1799), 通过对“ 比热” 及“ 潜热” 的实验研究,提出了“ 热质说” (The Caloric Theory) 认为“ 热质是一种到处弥漫的、细微的、不可见的流体” ,它是“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的” 他通过“ 比热” 与“ 潜热” 的对比,明确地指出“ 热质” 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守恒的; 而温度则不一定是守恒的也不一定是可传递的作为量热学“ 理论” 基础的“ 热质说” , 可以被用来似是而非地解释这些热现象,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比热、潜热等等,因此, 这种错误观点也延续了将近 80 年二、CJKCP理论体系的形成早在 17 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三大定律已被广泛应用。
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功能原理,使功的定义及功的能量属性得到公认1693 年,莱布尼兹(Leibnitz )提出了机械能守恒原理,指出“ 在保守力场中动能与势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同时, 惠更斯通过对单摆简谐运动的研究,指出“ 在纯机械系统中,没有任何补偿的永恒运动,是不可能的” 1773年,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 1782)把机械能守恒原理应用到流体力学, 建立了著名的伯努利方程,对于水力机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 18 世纪与 19世纪初, 电学与磁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库伦(Coulomb)定律、盖斯(Gauss)定律、伏特(Volta)定律、欧姆(Ohm)定律、安培(Ampere)定律、奥斯塔(Oersted)定律以及楞茨(Lenz )定律等等都相继建立人们认识了电场与磁场、电能与磁能、 以及它们与功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充实和发展了能量守恒及转换原理,并对电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数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807— 1822 年间,付里叶(Joseph Fourier, 1768— 1830)发表了一系列关于“ 热的数学理论” 方面的论文,对于数学及理论物理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1732年达伦贝尔(Dalembert)、1761年欧拉(Euler)、1777 年拉格朗日(Lagrange)、1782 年拉普拉斯(Laplace)、1813 年泊松(Poisson)、1827 年纳维尔(Navier)、1828 年格林(Green)以及麦克斯韦尔(Maxwell)和贝塞尔(Bessel )等人,在连续函数理论、偏微分方程、积分变换、超越函数、矢量运算、 场论等方面的成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热传导理论、流体力学、应用力学以及电磁场理论的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事件对热科学的发展,是有直接影响的1783 年,拉瓦锡(A.L.Lavoisier, 1743— 1794正确地解释了“ 呼吸” 和“ 燃烧” 的本质, 用“ 氧化学说” 替代了“ 燃素说” 1798 年伦福特(Count Rumfort,原名Benjamin Thompsor, 1753— 1814 ) 的著名的炮筒镗孔摩擦生热的实验, 以及, 1799 年, 戴维 (Humphry Davy,1778— 1829 )的冰块摩擦熔化实验,有力地批驳了“ 热质说” ,指出“ 热是一种运动的方式, 而绝不是一种神秘的、到处存在的物质” 。
1712年纽可美(Thomas Newcomen)、1766 波尔松诺夫、1769年瓦特(JamesWatt)、1804 年爱文司(Oliver Evance)及1829 年史蒂文森(George Stephenson)等人对早期的蒸汽动力机械作了重大的改进,并使蒸汽机逐步推广到煤矿开采、 纺织、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促使人们对水蒸气热力性质的研究及对改善蒸汽机性能的研究,从而推动了热科学的发展1824 年,卡诺(Sadi Carnot,1796— 1832)发表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不朽的论文“ 关于热动力的见解” (Reflections on the Motive Power of Heat)尽管他的论证依据(用“ 热质” 守恒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他所提出的原理(即卡诺原理, 它与工质的性质及热本质的学说无关)是正确的 卡诺原理指出了热功转换的条件及热效率的最高理论限度,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卡诺原理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标志着热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 1840 年— 1850 年间,焦尔(James Prescott Joule,1818— 1889 )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了热功当量;焦尔—楞次(Joule— Lenz)定律,则进一步把这种当量关系扩展到电热现象。
1842年,梅耶(Robert Mayer,1814— 1878)在“量热学”现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梅耶公式( v p c c R);并把比热差公式中气体常数的热学单位, 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pv/T)中气体常数的力学单位相比较,得出热功当量关系1847年,亥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 1894)采用不同的方法,证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如热量、电能、化学能,与功量之间的转换关系虽然, 在采用一的国际单位制之后,这些当量关系的实用价值已经不大但是,热功当量的发现, 彻底摆脱了“ 热质说” 的束缚,为热力学的形成和发展扫清了障碍;使“ 热量” 的能量属性及“ 热的机械论” 得到公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热功当量的建立, 在热力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值得指出:理论的发展是积累和更新、继承和批判的辩证统一 “ 氧化学说” 抛弃了“ 燃素说” ;“ 热功当量” 替代了“ 热质说” 但是,旧理论中的一些实验结果、 计算方法以及某些概念和辅助性假设,仍然得到了积累和继承这是因为它们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仍不断地得到实践的证明,不能全盘否定。
例如,“ 比热” 、“ 热容” 、“ 潜热” 等概念,在正确认识热的本质的基础上,仍被广泛应用1848年,开尔文(Lord Kelvin,原名 William Thomson,1824— 1907)根据卡诺原理,建立了与工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