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传染源”概念表述的修改建议定稿(华师大生物学教学1210.doc
4页生物学概念准确性的判断标准——以“传染源”概念为例金燕 (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 212000):0511-85220830 13505282792 Email:zj_33@ 摘要:理性思维中,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学习中发生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大多因概念不清造成,而概念表述的不准确是引起概念不清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概念的内涵和形成入手,提出概念准确性的判断标准,并据此分析了现行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材中“传染源”概念的准确性,对“传染源”概念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完善,进而提出对一些多年沿用的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进行重新论证的必要性关键词:概念 准确性 标准 传染源1.判断生物学概念准确性的意义概念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从概念的角度,生命科学是以生物学概念为基本单位,通过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建构来体现生命本质的科学概念又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理性认识的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中,概念是基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体现了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学习中要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必须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习中发生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大多因概念不清造成的,概念不清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上的问题,也可能是概念的表述本身就不准确。
因此,对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进行判断,保证教材传递给学生的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性,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2.判断生物学概念准确性的标准判断生物学概念准确性的标准是什么?要从分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内涵入手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人的思维对多种客观对象通过分析、比较进行界定,把不同类的客观对象区分开来,把同类的客观对象的共同的特征进行抽象归纳、概括,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过程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的、独有的特性;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即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特性的一切事物因此,判断概念准确性的标准,就是论证概念的表述是否找准了这一客观对象本质的、独有的特征,是否可以据此将这一类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3.对现行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材中 “传染源”概念准确性的判断3.1现行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材中“传染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表述现行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大主题之一“健康的生活”中,“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是一个重要内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传染源”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审视各版本教材,“传染源”的概念大多表述为“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据此,将“传染源”的外延描述为“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2现行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材中“传染源”概念表述需要讨论的问题对“传染源”概念的表述是否准确,讨论的问题集中在:作为“传播途径”之一的媒介动物(鼠类、蚤类、蚊类、蝇类、蜱类、螨类等)也符合“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动物”这一表述如苍蝇能携带并散播伤寒、霍乱、痢疾、脑炎、肠炎等多种病原体;雌按蚊可以通过叮咬人的皮肤时散播疟原虫的子孢子,使健康人感染疟疾;跳蚤能够散播鼠疫杆菌,导致黑死病在人和鼠之间传播这些动物都不是传染源,而是作为传播途径的媒介动物此外,某些病原体的中间宿主,如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也是“可以散播病原体的动物”,这些例证表明,“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并不是“传染源”本质的、独有的特征,并没有能够将“传染源”与“媒介动物”或“中间宿主”区分开来3.3对“传染源”概念表述的修改建议3.3.1对“传染源”概念内涵表述的修改建议明确概念的内涵被称为“下定义”下定义是通过“先概括后限制”的方法进行的通过概括,指出了被定义概念(酶)的一般性,如传染源的一般属性是“散播病原体的生物”,第二步,再给这个属概念增加内涵进行限制,直至外延缩小到被定义概念相一致把握“传染源”最本质和特有的特征,可以对“散播病原体的生物”这一一般属性加上界定其范围的条件定语“在传染病流行的一个周期中”、“首先”, 使外延缩小到被定义概念相一致,将“媒介生物” 或“中间宿主”排除出去。
理由如下:根据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发的,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可以推理:传染病流行的一个周期涉及三个对象: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本质是病原体的生活地点沿着这三个对象依次迁移传染源”是周期中病原体的第一个生活地点,传染源可能患病,也可能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强,而将病原体控制在较少数量,结构和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但仍能散播病原体;传播途径是周期中病原体的第二个生活地点,这个生活地点可以是无机环境,如空气、土壤、水、食物、生活用具等物品,也可以是媒介生物;易感人群是周期中病原体将进入的第三个生活地点,当易感人群感染了病原体后,就成为了新的传染源,成为了某种传染病传播的下一个周期的开始,传染病的传播就是这样的周期多次重复而扩散甚至暴发流行因此,“传染源”概念的内涵应把握四个要素“在传染病流行的一个周期中”、“首先”、“能够散播病原体”、“生物”如传染病仅指人和动物之间的,第四个要素可改为“人或动物”3.3.2对“传染源”概念外延表述的修改建议概念的外延是根据概念的内涵所界定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既然“传染源”为“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不准确,那么,将“传染源”的外延的描述为“常见的传染源有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也需修改。
因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很可能是媒介动物如果作者对“传染源”概念内涵修改为“在传染病流行的一个周期中,首先散播病原体的生物”是较为科学和准确的,据此,“传染源”概念的外延应为“在传染病流行的一个周期中,首先患传染病的人或动物、首先能散播病原体但尚未患病的人或动物”,重点强调四个要素:“一个周期中”、“首先”、“患病者”、“能散播但未患病者”4.一些沿用多年的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急需进行重新论证无论科学概念还是日常概念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本文涉及的对“传染源”概念的修改源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每当教材进度到达“传染病”一节,教师和学生在理解“传染源”的概念,在判断某些生物是属于“传染源”还是“媒介生物”,在判断某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还是“切断传播途径”时常常遇到困难,困难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传染源”概念的表述本身不准确审视教材中的生物学概念,有疑问的还有一些如,毛细血管的概念“连通最小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这个表述仅适用于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而将肺泡毛细血管界定在外因为肺泡毛细血管处的气体交换是发生在血液与肺泡之间的,不是在血液与细胞之间虽然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单层细胞构成,但它们只是构成了气体的通透膜,气体交换并没有在血液与这两层细胞细胞之间进行。
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这个表述中的“环境”与“生物”两个名词,前者与后者之间是包含关系,因为“环境”已经包括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因此,生态系统的概念如表述为“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则更为准确这些事例提醒我们,教材中一些生物学概念的表述,有一些已经沿用多年,教师们对于一些概念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偏差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这些概念的表述的科学性、准确性需要重新论证,并修改完善只有概念是准确的,学生基于概念的理性思维过程才可能是正确的,基于概念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才可能是准确的参考文献1. 张颖之 刘恩山. 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 教育学报,2010(1)57-592.张秋玲.我国生物概念教学二十年.教育科学研究,2006(4)3.柳莹莹.浅谈高中生物教材中概念的形成、判断与推理.魅力中国,2010(3):94-954.何耀华.高中生物概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学生物学,2008(5),27-29作者简介:金燕,女,1967年12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镇江市科技骨干、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