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丝竹流韵.doc
5页丝竹流韵第二单元 一、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能从音乐中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2. 在演唱歌曲<<水乡外婆桥>>.<<姑苏风光>>时能较准确地表现出八三拍,四二拍等节拍的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歌曲中休止符,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难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3. 能积极,有序的参与音乐表演,表演大胆,投入.二、 教学准备:钢琴、配套课件与课本、图片、小黑板、活动道具.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听:<<欢乐歌>>.<<紫竹调>>.露一手:辨认民族乐器.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激趣设疑情景导入听:<<欢乐歌>>.1. 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情景,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景色2. 激发学生探讨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情3. 学生哼唱主旋律,加强对江南音乐风格特征的了解自主解疑指导交流1. 介绍“江南丝竹”这种器乐表演形式2. 介绍曲的主要演奏乐器3. 展示图片让学生看看、摸摸、奏奏,感受几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重点析疑评价激励听:<<紫竹调>>.1. 本曲是沪剧曲牌,沪剧曲牌有“紫竹调”、“进花调”、“寄生草”等,是江苏南部一些山歌、小调。
2. 单段体,二四拍3. 听:<<紫竹调>>.学生能哼出一两句自己印象最深的旋律,再谈感受4. 本曲表现了人们乐观向上和热爱生活的情趣5. 对比民乐演奏和轻音乐两种不同的形式,有何共同点和差异,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及理由巩固矫正拓展提高露一手:辨认民族乐器.吹奏乐器组:竹笛、笙拉弦乐器组:二胡弹拨乐器组:小三弦、扬琴、琵琶打击乐器组:板鼓教学后记 本单元向孩子们介绍了水乡的歌,水乡的曲,水乡的景,围绕<<丝竹流韵>>为主题.丝竹流韵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听:<<卜算子咏梅>>.唱: <<水乡外婆桥>>.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激趣设疑情景导入听:<<卜算子咏梅>>.1. 播放“苏州评弹”,引导学生观看其演唱形式2. 唱词典雅,曲调婉转柔润3. 唱法上多用装饰音自主解疑指导交流 男生模仿三弦的演奏姿势,女生模仿琵琶的演奏姿势重点析疑评价激励唱: <<水乡外婆桥>>.1. 这是一首江南水乡风味的童谣,让我们感受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孩子们盼望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2. 二四拍,情绪诙谐轻松地3. 由《摇啊摇》的童谣导入4. 反复听赏,听出内容和段落的变化5. 歌曲的速度、力度、演唱形式有哪些变化?巩固矫正拓展提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一唱歌曲中的“童谣”,并与同伴一起唱一唱。
教学后记 本单元通过听,唱,动,奏等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奥秘的热情.丝竹流韵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唱:<<姑苏风光>>.拓展:吴文化民俗风情.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激趣设疑情景导入拓展:吴文化民俗风情. 吴文化是吴地区地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语区从古至今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自主解疑指导交流1. 教师泛介吴文化概况2. 在传统喜剧、民间美术、节庆庙会、民间音乐、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杂技、竞技等类别中选取个别重点介绍3. 学生自己组织课余研究性学习活动重点析疑评价激励唱:<<姑苏风光>>.1. 该曲是<<大九连环>>中的一段,歌曲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色和风俗民情.2. 二四拍,速度稍慢.3. 由苏州音像,图片及文字资料导入.4. 由教师介绍歌曲背景.5. 教师范唱.6. 用整体听唱法学唱.7. 难点:一字多音.歌曲中几个骨干音的唱法.巩固矫正拓展提高 尝试用苏州方言演唱.让学生品味吴越音乐文化的魅力.教学后记 本单元的曲目与活动都以江南水乡音乐为主线,清新幽雅,流畅委婉.极富地方特色.丝竹流韵 第四课时一.教学内容:竖笛练习(一)。
采集与分享:赞美家乡的歌.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激趣设疑情景导入采集与分享:赞美家乡的歌.1. 欣赏赞美江南的音乐作品.2. 回顾歌颂自己家乡的音乐作品.3. 办一个赞美家乡的小型音乐会,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自主解疑指导交流 鼓励学生用方言演唱,增强歌剧的地方色彩.重点析疑评价激励1、 先听赏《无锡景》,了解其风格2、 视唱乐谱,注意分句及呼吸3、 引导学生注意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切分节奏的准确性,注意乐曲旋律流动和跳跃的对比提示学生由慢到快的练习,但不能影响歌曲的情绪4、 最后配合伴奏完整演奏教学后记 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