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 劝学 师说学案.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八戒
  • 文档编号:367321566
  • 上传时间:2023-1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7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 劝学 师说学案[关键能力 单元导学] 10 劝学 *师说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梳理、积累课文重要文言基础知识;背诵两篇文章 2.思维目标:赏析两篇文章不同的说理方式与语言风格 3.审美目标:把握两篇文章的思想观点,辨析两文中“君子”的概念 4.文化目标:深刻理解自主学习与必从师学习、尊师重道的意义价值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他用形象化的比喻告诉我们求知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我国古代两位先贤——荀子和韩愈,看看他们认为的学习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二人又是如何表达各自的观点的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1)自主学习,借助“课文助读”读懂文章 (2)通过完成“字音、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翻译、一词多义”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下面是《劝学》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后,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文字。

      答:①__学不可以已__ ②__学习的态度__ ③__注重积累__ ④__正反对比__ 2.下面是《师说》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后,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文字 答:①__传道受业解惑__ ②__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 ③__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__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精细研读文章,分析论证手法 3.《劝学》与《师说》二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 答:__二者在论证方法上都重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但《劝学》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的就近取喻,如“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靛青、“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冰块等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有的多方设喻,如用“其曲中规”的车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事实比喻人可以凭借后天学习改变资质、禀赋;有的连续设喻,以积土成山可兴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比喻积善成德可成君子;有的用正面设喻,以虽无锋利爪牙、强健筋骨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蚯蚓比喻虽资质差却用心专一乃至取得非凡成绩的求学者;有的反面设喻,用虽有六跪二螯、貌似强大却不得不借蛇鳝之穴寄身的螃蟹比喻资质优秀却心思浮躁、最终一无所获的求学者;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

      《师说》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从师标准”时,列举了圣人、士大夫之族的从师态度,还列举了孔子所从之师;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言论来进一步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 微任务4:分析论证结构,感知论证逻辑 4.《劝学》一文条理清晰,论述严密,试加以分析 答:__①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②第二段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③第三段多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有力地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④第四段同样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5.《师说》中,作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答:__①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②传道,主要指传习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③受业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④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微任务5:鉴赏语言风格,感知作者风韵 6.同为说理,但《劝学》《师说》两文的语言风格大为不同,它们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 答:__(1)《劝学》语言深厚严谨,善用比喻,句式整齐,客观冷静;《师说》态度鲜明,善用对比,文气跌宕,感情充沛。

      2)两文风格不同,固然在于作者的气质不同,更取决于说理目的的不同:荀子“劝学”是针对一般人而言,语气尽可能平实,说理尽可能透彻,让人信服;韩愈是谈从师的道理的,更是为了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感情充沛,文笔激昂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6: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7.同为劝学,荀子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君子”;韩愈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圣人”君子”与“圣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善学特征? 答: (1)“君子”的善学特征: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也”)②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知明而行无过”)③善于反思日参省乎己”)④具备圣心 (2)“圣人”的善学特征:①善于向老师、众人学习,不耻于从师②善于学道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师旷劝学》) 材料二: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材料一和荀子《劝学》在“劝学”的方法上有何相同点? 答:__材料一和荀子《劝学》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材料一,师旷劝国君秉烛而学,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比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面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9.阅读两则材料,同为劝学,这两则材料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答:__材料一强调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要肯学、勤学材料二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说:“哪里有人作为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说:“我这个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人说:‘少年的时候喜爱学习,就如同初升的朝阳精力充沛;壮年的时候喜爱学习,就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的时候喜爱学习,则如同点亮蜡烛一样明亮’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点头道:“说得有道理啊!” 微任务7: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荀子的遗憾与忧伤 孙守名 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荀子信步走至淄水河边,面对汤汤流水,浩然长叹。

      他头颅硕大,目光如炬,布衣草屦,步态稳健顺着河畔那条幽僻的小径,他静静地走着,苦苦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遍观宇内,搜罗群象,脑海里渐渐形成“人性本恶”的想法,于是声声叹惋回荡在淄川长空阔天荀子内心深处波涛阵阵,一种神圣不可遏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陡然升起就在行走于淄水河畔的那个清晨,他写下了卓绝千古的《劝学》,以不容置辩的口吻劝勉人之向善 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吟哦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荀子不单读书,且深谙读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因此他说读书要从读《诗经》开始而终止于《礼记》,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之顶峰《礼记》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尽力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鼓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

      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是在听到什么样的乐曲发出如此的感叹?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主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谢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大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 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

      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238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 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 【深度点评】文章以“荀子的遗憾与忧伤”为题,写到了荀子虽博学多才,却空有报国之志的遭遇。

      荀子意欲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四处碰壁,得不到识贤用才的君主重用作者对这位思想者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文章善用环境描写,如“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等词语,烘托出荀子政治理想受挫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疲惫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韩愈生于公元768年,死于824年,距今天已然有1 200多年的历史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其贬官失意之际,竟然演绎了一段令“江山易姓”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