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2519037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2.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元朝行省制特色和历史作用(精)元朝行省制 特色和历史作用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内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代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系统较稳固地确定了下来然而,元朝行省制的特色与历史作用终究怎样?人们的见解不尽同样笔者以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一致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利构造不停调整、完美的产物它并不是纯真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办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系统该系统有三个特色:行省性质拥有双重性又长久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利,所握权利大而不专元行省制惹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利构造的较大改动,对元朝社会和此后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一)行省的双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元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元朝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忆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蒙古国期间,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可是,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屡次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暂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讨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先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此中,建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展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双重性端倪只可是此类双重性仅表此刻云南等少量行省范围内,多半行省的性质仍旧是朝廷的暂时派出机构大概在世祖末成宗初,跟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撤消中书省宰执"系衔";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往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量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推行 "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系统这三项措施大概确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 机构的规模和权利框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省演化为固定的地方官府,是指其主要性质而言即使上述演化达成此后,行省仍长久保存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o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 ,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亲密相连另,终元一代,行省官向来属于"内任"官元未柳贯、孙作、虞集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些都显示:世祖、成宗朝此后行省仍拥有地方最高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旧如故与世祖先期行省的双重性质不一样的是,其地方最高官府的性质已占主导,朝廷派出机构的旧有性质则退居次要地位徐元瑞《吏学指南o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元史》《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此"分镇方面"和"方面之权",对理解行省的双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很有帮助"分镇方面"、"方面之权"和"方面之寄",明显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区范围内"画地统民",而包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 "方面"的意思另外,从灭南宋以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 "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近来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

      自然,我们还需要正视和认可世祖朝此后行省性质的主要方面演化为常设地方最高官府的事实元行省的这一半性质,也可在元人笔下窥其端倪:如大德五年(1301年)成书的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免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既然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和"藩大臣"等说,元世祖朝此后行省新增的地方最高官府的性质也就十分清楚了总之,拥有双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是元行省制的一个基本特色还需要注意,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重视,其实不完整一致如"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略以镇压新征服地区和搜刮财赋为基本主旨,其治所相应地均设内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以便朝廷的联系和指挥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檄襟要,驻有很多蒙古军团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行省,又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太祖肇基之地","诸王星布棋列"的岭北行省及辽阳、甘肃等行省,则以廪养或防备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及供应军需作为主要使命从以上设置目的和作用看,元行省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酷似十个大军区。

      不论是作为朝廷的暂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向来特别浓重此外,朝廷为部分行省供应经费,也有助于理解行省的性质如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元廷"给河西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给河南行中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以钞十二万锭、盐引三万给甘肃行省";延祐四年(1297年)六月"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杂綵五万匹"至元十年(1273年)闰六月赛典赤o赡思丁上任前所赐白银二万五干两、钞五百锭,也属于云南行省建立之经费以上朝廷拨给经费虽限于甘肃、河南、岭北、云南等部分行省,时间上却囊括行省演化嬗变的前后两个阶段这既能够看做是朝廷对部分行省的财政增援,也是行省作为朝廷派出机构在财政方门面的凭证设置目的各有重视和多半左右行省经费由中央供应,也能够从侧面印证元行省并不是纯粹的地方官府二)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利因为行省性质的嬗变和代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稳固性,行省任职能和权利履行方面也表现为主嬗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利对于行省的权利和职能,《元史o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柳贯也讲,行省的职司包含"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命令,财赋之简稽"以上两处都波及了行省的财政、军事、行政等事权,柳贯还谈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外廷"的"谋议"职司,与路州等"庶府"及"兵民"的关系以下从财政、行政、军事、司法等领域逐项观察行省的权利与职能对辖区财赋的综领督办和以行省为单位的上供留用,最能表现行省为中央搜刮各地财赋又兼替地方分留部分财权的功能元朝各地的租税征收,主要采纳路府总领,"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逐级科级的方式可是,在"腹里"以外的行省辖区内,路府州县的赋税征收,又需要受行省的综领和督查第一,行省有权参加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对辖区盐、酒、金银、市舶等课税,行省也有克制、掌管、督查等权力其次,行省还代表中书省接受所属路及直隶州的"上计",上计稽考完成,又需要"总其概,咨都省、台宪官阅实之"岁终上计以外,路及直隶州有责任随时向行省报告财赋收入状况发现累年"未申除钱粮,虚作实在,为数巨万" ,也申报行省"销破"上计和稽考财赋时,行省官员有权合适处罚路州官吏这就是柳贯所言行省"财赋之简稽"职能的基本内容。

      再次,大概在世祖末成宗初,各行省督办的钱粮赋税已有了数额方面的规定此类规定,即所谓"合办额",是以年份为单位计算的"合办额"直接向朝廷负责,或增余,或足额,成亏欠,由朝廷逐年检核,并推行奖赏增羡和处罚亏空的政策如"河南行省亏两淮岁办盐十万引、钞五干锭,遣札刺而带等往鞫实,命随其罪之轻重治之陕西行省增羡盐钞一万二千五百余锭各赐衣以旌其能"经过掌管税额、上计稽考和以行省为单位的定额办集,行省充任了元廷搜刮各地财赋的重要工具有的学者称江浙等行省相当于向中央转送财赋的"中转站",不是没有道理的元人黄溍说:"昔之有国家者,藏富之所,散于列州此刻也,藏富之所,聚于诸省"魏晋隋唐两宋,州是地方高级行政建置,地方财赋第一聚集和储蓄于各州,尔后再作上供和留用之类的分派元朝则否则多半路、州仓储"出名无实",有些甚至"粮不宿仓"路及直隶州(府)一定把所征赋税先送往行省各行省直属的库房. "所统郡邑岁入上供及经费之出纳,无所不掌" 特别是江浙等江南三行省"岁所入泉币、金玉、织文、它良货贿待用之物,以钜万计所储为甚厚,所系为甚大"因为行省一直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行省代朝廷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已经是基本将各地财赋集中于朝廷了。

      于此,行省主要为中央搜刮、集中财赋的职能,堪称洞察一切了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后,自然出现认识运京师、上供朝廷与各省留用的问题《元史》卷二二《武宗本纪一》大德十一年九月已丑条云:晋王也孙铁木儿以诏赐钞万锭,止给八千为言,中书省臣言:"帑藏空竭,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以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臣等虑财用不给,敢以上闻"帝曰:"可给晋王钞干锭,余移陕西省给之 "这段奏言及武宗谕旨,是迄今所见反应行省搜集财赋后上供与留用关系的重要资料此中"常赋岁钞四百万锭",与成宗初中书右丞相完泽所言"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比较,似不包含金、银及税粮石数收入,而中统钞四十万锭的差额,预计是大德二年至十一年间所增添的即使四百万锭只限于武宗初全国岁钞收入,它与"各省备用以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句前后连缀,也能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岁钞收入四百万锭中,二百八十万锭通通解运、上供京师上供京师的岁钞数占全国岁钞收入总数的 70%各省留用仅占 30%第二,上供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以外,明确讲是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或许能够说,因为"藏富之所,聚于诸省"和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元中后期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派已经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腹里地区除外),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由行省掌握,主要用途是 "以给军响、百官之禄秩" 。

      第三,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各州上供数额不过留州、送使以后的自然余数,往常明显低于全国两税收入总数的一半元朝由岁钞所反应的中央与地方财赋切割比率,竟达到7:3明显,元朝廷所占7╱10的比重高于唐朝,某种程度上又是两宋尽收州县财赋于中央政策的持续附加说一句,明朝中央与地方盐税平切割比率是八分起运,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区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第一次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考试试题.docx 2024-2025学年重庆市秀山县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金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4-2025学年重庆市秀山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宁波市海曙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南岸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2024-2025学年重庆市永川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2025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2025学年重庆市秀山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铜梁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4-2025学年重庆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