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桥梁获得知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案例.pdf
2页· 2 4 · 数学教 育研究 2 0 1 0年第 2 期 搭建桥梁获得知识 椭 圆及其标准方程 的教学案例 谷 文 俊 (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4 3 5 0 0 0 ) 本课是基于前面直线与 圆的方程 以及曲线与方程 的内容后 , 圆锥曲线的第一个 内容. 本节 内容与前面 的 内容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 我 们 可 以 通 过 圆与 椭 圆 的 对 照 , 加 强 对 椭 圆 的 理 解 , 以 及 曲 线 方 程 和 椭 圆 标 准 方 程 建 立的联系. 同时 , 研究椭 圆的 方法 与手 段 、 理解 的思维 形式对学 习后面的双曲线 和抛 物线 的 内容有很大 的指 导作用 . 因此 , 本 节的 内容对学生 有很 高的要求 , 必须 掌握. 1 教 学过程 1 . 1 情景创设 , 新课 引入 情景一 : 教师 : 大 家都 听 说过开普勒吧?晓不 晓得开普勒定理 ? 学 生( 众) . 【 部分 同学小 声议 论 , 没人 回答】 教 师 : 开 普 勒第 一 定律 ( 轨道定 律) : 所有行 星绕 太 阳运 动的轨道 都是 椭 圆, 太 阳处在 椭圆 的一个 焦点上. 我们来 看 张图片 , 这个图形就是椭 圆.大家看看 , 你能用什么语 言来描述 椭圆的形状 呢? 学生( 众) : 像鸡蛋 、 将圆压扁 、 像哈密瓜等等 教师 ( 微笑 ) : 你们的描述都不准确 , 都不是真 正的 椭 圆. 知道什么是椭圆 , 我们就 可能像 开普勒一样 去研 究 天体 的运动 , 为做 天文学 家打好 基础. 所 以, 我们今 天 要讲 的内容是椭 圆及其标准方程. 1 . 2 过程感知 , 知识建构 教师 : 在前面 的内容 中, 我们 学过 了圆, 记 不记得 圆的定义? 学生( 众) : 到定点距离为定值的点的集合. 教师: 对 , 那还记不记得 当时我是怎 么用定 义给大 家演示画圆的? 学生 1 : 取一根绳子 , 将其 中一端固定 , 另一端系上 粉笔, 转一圈, 就是一个 圆. 教师 : 不错 , 看来掌握 的很 牢固. 今 天, 我们 可以用 同样 的材料画一个椭 圆, 在我画的过程 当中 , 请 大家 仔 细的看好我是怎么画的, 我再 叫两个 同学上来 画. 【 画图演示过程】 利用事先准备好 的小黑板 、 两 个 图钉 、 一根绳 子 , 将绳子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好 , 用 一根粉笔紧绷绳 子, 粉 笔在绳 子上滑动 , 转一 圈, 得 到一个图型 , 就是椭圆. 教师 : 好 了, 椭 圆画好 了, 看 下和 刚才 图片 的椭 圆 是不是很相似 !估计刚才我 画的时候有些 同学 还没看 清楚, 下面我叫两个 同学上来 , 其他 同学看下要注 意什 么 问题 ! 学生 2 , 3 ( 上来试 画, 演示 ) 教师 : ( 问学生 2 ) 你觉得画的过程 中会 出现什 么问 题 ? 学生 2 : 固定 绳子两端 的时候, 不 能把 绳子绷的太 紧了, 要不然就画不动. 教师 : 那这个时候 粉笔 只能怎 么动?得 到什 么图 形 ? 学生 2 : ( 思考 片刻) 在绷紧 的这 条绳子上 动 , 是 一 条直线. 教师 : 对 , 你上来还是有收获的. ( 问学生 3 ) 你 觉得 画椭 圆的过程中哪些东西是没有变的? 学生 3 : 两个定点是不动的. 教师 : 还有呢?( 提醒 , 引导) 学生 3 : 绳 子的长度是不变的. 教师 : 如果把绳子上的粉笔看成 一个动点 , 两个图 钉看成两个定点 , 那可 以把绳子理解成什么东西? 学生 3 : ( 思考) 动点到两定点 的距离 之和 , 距 离之 和不 变. 教师 : 结合刚才两个同学的演示 和回答 , 一起 回忆 一 下我们如何画圆的! 学生 4 : 画圆的时候 只要 固定一个点 , 椭圆要 固定 两个点 ; 画圆只有一个定长 , 椭 圆是 两个 线段之 和为定 长 . 教师 : 很不错 , 很全面 , 能不 能结合圆 的定 义, 我们 一 起来定义椭圆的? 学生( 众) : 动点 到两定 点的距 离之 和为定值 的点 的 集 合 . 教师 : 大家总结的很不错 , 但我们一起来 想想有没 有 漏洞 ? 学生 : 绳 子绷 紧的时候画出来 的不是椭圆 教 师 : 对 , 这 就 是 问 题 !所 以 我 们 再 来 总 结 一 下 : 动点到两定点的距 离之和 为定值 的点 的集 合 ; 且动点 到两定点的距离之 和大 于定 点的 距离. 两定点 称为椭 圆的焦点 , 距离为焦距. 1 . 3知 识 运 用 , 巩 固概 念 情 景 二 : 教师: 绳子两端 固定在草地 的两个木桩上 , 绳上套 个小 环 , 环 上拴 头 牛 , 过 一 段 时间 你 发现 社 么 现 象? ( 分两种情况考 虑: 1 . 绳子绷紧 2 . 绳子松 弛) 学 生: 当绳 子绷 紧 的时候 , 牛的脚 印 成 了一条 直 线 ; 当绳子松弛 的时候 , 牛的脚印成 了一个椭圆. 教师 : 当成椭 圆的时候 , 什 么是椭 圆 的焦点 , 什 么 是焦距 , 什么是动点? 2 0 1 0年第 2 期 数学教育研究 · 2 5 · 学生 5 : 两个 木桩是焦点 , 距离为焦距 , 牛的鼻子是 动点. 【 全 班 大 笑 】 教师 : 动点是绳子上的环. 我们接 下来要 了解 的是 椭圆的方程 , 在 了解椭圆的方 程前 , 大家先 回顾下如何 求圆的标 准方程 的? 学生 6 : 建立 坐标 系 , 取点 的坐标 , 找方程 , 化简 教师 : 对 , 很简 洁. 那我们如何来求椭圆的方程呢? 学生( 众) : 先建立坐标系 , 再取点 的坐标 教师 : 如何建立坐标系? 学生 7 : 随便怎么建都 可以. 学生 8 : X轴过两个定 点 , y轴 与 x轴 垂直. 教 师 : 看 来 不 少 同 学 没 怎 么 预 习 啊 !建 立 坐 标 系 要结 合 图像 的特 点 , 以 及 取 点 更 方 便 , 同 时 还 可 以 结 合 圆的建 系的经验. 过两定点做 X轴 , 过两定点的 中垂线 做 y轴. 【 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设 两 定 点 分 别 为 :F。
( 一c , 0 ) ,Fz ( f , 0) , P( -z, ) , 令 l PF I + l PFz } :2 a 则 :~ / ( z一Ⅱ ) +Y + ~ / ( +n ) +Y 一2 a 化简的 : ( n ~f ) z +n Y 一( 口 一c ) n 令 : a 2 一c 2 一b ’.2 2 则 : +寺 一1 ( n 6 o ) 教 师 : 大家注意下 , n , b , C之间有没 有什么关 系 , 你 从 哪 看 出来 的 ? 学 生 ( 众 ) :口 一6 +f 教师 :请看下焦点在什么轴上? 学 生 ( 众 ) :X 轴 教 师 : 那 么 焦 点 可 不 可 以 在 y 轴 上 ? 这 与 什 么 有 有 关 ? 学生 9 : 如何建立坐标 系有关. 教师 : 那 么焦点可不 可 以在 y轴 上 的方 程?大家 下去把它 推导 下 , 作 为 今天 的作业. 那 么 现 在 给 出大 ..2 — 2 家: 与+ 一1 ( 口 6 0 ) , 这两个方程很相似, 但他们 最大 的差别在哪? 学生 ( 众 ) : 焦点 的位置 1 . 4知识巩 固运 用, 知识结构重建 求下列椭 圆的 a , b , c 并求焦点 的坐标 ( 1 )了x 2 ‘ T yZ 一 1 ( 2 ) 车+ 等一1 0 ( 3 )4 x + 3 v 一 1 2 1 . 5课 后 基 础 知 识 , 提 高解 题 能 力 作业 : ( 1 )推导焦点在 y轴上的方程 ( 2 )课 后 习 题 第 2题 2案例 点 评 在整个 课 堂 中, 都 是 采 取 “ 创 设 情 景—— 提 出问 题—— 引导研究—— 解决 问题” 的模式进行. 这一节 的 主要知识是椭 圆的定义 和椭圆 的方程 , 在知识发 现前 , 主要是结合学生 已有 的知识 ( 圆) , 通过对 圆的分 析、 对 圆的探讨 过程 和方法 的分 析 , 对椭 圆提 出问题 , 积极 的 引 导 , 让 学 生 通 过 对 比 、 思 考 发 现 新 的 知 识 , 通 过 新 旧 知识 的 整 合 达 到对 新 知识 的 理解 与掌 握 . 3反 思 ( 1 )整个过程中 , 学生 主动提 出问题 的很少 , 基本 上是在老师的引导 下 , 回答老 师提 出的问题 , 从 而达到 对新 知识 的理解 与掌握 . 这对 培养学生 的独立思 考、 深 度探 究问题的能力 有不 好 的影 响; 同时对 老师把 握学 生上课 的思维 动向也不利. 因此 , 可以适 当的在 引导 问 题 出现前 , 让学生 自己起来提 出 自己的疑问 , 有 利提 问 者的思考 , 也会广泛的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 ( 2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 要结合学生 已有的知识 结构 , 向学生提 出适 当的引导 问题. 要 设计好 在授课 的 过程 中会 出 现 的 学 生 弄 不 清 楚 的 知 识 点 , 让 学 生 对 知 识点 的接受理解顺 畅. ( 3 )在引导学生探究椭圆定义发生的过程时, 用 的 是粉笔 和绳 子为 工 具 , 画 法机 械 、 不 具有 很 好 的操 作 性 , 画图效果不好 , 引导学生 观察椭 圆的本质 时有很多 的 不 足. ( 4 )情 景 的 创设 很 重 要 . 第 一 : 是 课 堂 师 生 互 动 的 根源 , 在情景中学 生能 最大 程度 的参 与到课 堂 的讨论 中来 . 第 二 : 是发 现问题 的根 源, 在 情景 中的 问题 让学 生 的认知产生 了冲突 , 激发 了学 生认知 的欲望 , 让其不 断的解决 和发现 问题. 第 三 : 是 知识 运用 的载体 , 问题 源 于生活 , 最终 回归实际 , 让 学生用 自己的知识解 决身 边 的 问题 , 这 也 是 新 课 改 的 重 要 精 神 所 在 . [ 责任 编校王蓓 ] ( 上接第 1 7页 ) 生 : 小棒 的长度 和就是这个 长方形 的周 长. 师 : ( 出示 一个 长 6 c m, 宽 4 c m 的长方 形) , 怎 样算 出这个长方形 的周长? 生 : 6 十 4 +6 +4—6X 2+4 X 2 师 : 将长方形纸这样 ( 沿对角 线) 对 折 , 你发现 了什 么?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计算? 生 : ( 6 +4 ) ×2 概 括 出周 长 计 算 公 式 . 学生 的主要 任务 不是论 证 和接 受现成 的知识 , 而 是 参 与 知 识 的发 现 过 程 . 在 此 过 程 中 , 学 生 的 内 在 学 习 动机得到激发 , 使学 生 在探究 发 现的 过程 中体会 乐趣 和成 功. 这种在 教师 指导下 的参 与 、 探 究过 程 , 学 生成 为发现活动 的主体 , 主体性原则 充分体 现 , 他们 能通过 探究数学 问题理解数学知 识 , 归 纳获得数 学结论 , 再将 结论纳入到 已有 的认 知结 构 中 , 建 立起 自主学 习的 内 在机制 , 使之形成独立思考习惯和追求创造的意识 . [ 责任 编校王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