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习题》教案.doc
10页《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3.3.2节)祁东二中 谭雪峰一、内容与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第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第一课时. 本课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简单的线性规划指的是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简单的线性规划关心的是两类问题: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 本节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思想.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 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二)、能力目标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作图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寻求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难点: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 轴上的截距与z最值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1. 已经掌握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2. 初步学会分析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3. 能根据实际数据假设变量,并从中抽象出不等的线性约束条件并用相应的平面区域进行表示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疑虑和困难: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线性规划问题;2.用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问题中,为什么要将求目标函数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如何想到要这样转化3.数形结合思想的深入理解.五、教学与学法分析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3.在教学中体现“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做到“四会”:会疑、会议、会思、会变.4.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发现新知的体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六、文本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软件为平台,将目标函数与直线方程进行转化,通过直线的平行移动的演示,观察纵坐标的变化,直观生动地呈现图解法求最优解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七、教学过程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复习回顾:[幻灯片第2-4张]1)提问:如何作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2)巩固练习:画出下面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本课的图解法解题热身准备.2. 分析引例,形成概念,规范解答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1) 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建模) [幻灯片第5-8张]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引例.[引例]:某工厂有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8h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师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用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及作出相应的平面区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吗?引导学生设定未知数(设甲、乙两种产品分别生产x、y件), 分析已知条件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2)、让学生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时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复习旧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教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引导学生若设定工厂获得的利润为z,则易得z = 2x + 3y,此时问题转化为即求z的最大值的问题了.【设计意图】添加优化问题,定义目标函数,引出新问题.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幻灯片第9-17张]师生活动:教师根据引题得出线性规划问题相关概念.(1)、就在学生兴趣顿起的时候,教师就此给出了相关概念:① 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是一组对变量 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叫线性约束条件.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用一次方程表示.② 欲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函数z=2x+3y叫做目标函数. 由于 z=2x+y又是x、y的一次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③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做可行解.⑤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⑥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2)、 引导学生理解,引题的问题就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图中阴影部分(即可行域)的整点(坐标为整数的点)就代表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 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当点(x,y)在可行域运动时如何求z=2x+3y的最大值问题.3)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幻灯片第18-20张](1)、教师提问:如何求z=2x+3y的最大值问题?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试着这样引导学生:由于已经将x ,y所满足的条件几何化了,你能否将式子z=2x+3y作某种几何解释?学生自然地想到它在几何上表示直线2x+3y-z=0. 当z取不同的值时可得到一族平行直线.于是问题又转化为当这族直线与可行域有公共交点时,如何求z=2x+3y的最大值.(2)、这一问题对于部分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教师再次提问:在直线2x+3y-z=0中,z是否与这直线的某种几何意义有关?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将直线2x+3y-z=0改写成斜截式,学生此时会明白直线它表示为斜率为截距的直线,当z变化时,可以得到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而且当截距最大时,z取最大值. 于是问题又转化为当2x+3y-z=0这族直线与可行域有公共交点时,在可行域内找一个点,使直线经过此点时在y轴上的截距最大. 接着让学生动手实践,用作图法找到点E并求出点E的坐标(4,2),而求出z的最大值为14,所以每天生产甲产品4件,乙产品2件时,工厂可获得最大利润14万元 .师生活动: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变形目标函数,将z=2x+3y化成的形式,挖掘几何含义,作过原点直线并进行平移,观察纵截距的最大值,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作动态演示平移确定最值,并有意强调解题步骤:画、作、移、求.【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目标函数的不同变式,让学生熟悉求最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3.反思过程,提练方法[幻灯片第21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求解步骤:第一步:画——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第二步:作——过原点作目标函数直线的平行直线;第三步: 移——平移直线找出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确定可行域内最优解的位置;第四步:求——解有关方程组求出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求最值.4.模仿练习,强化方法,拓展题型[幻灯片第22-26张]为了更好地理解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内在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做下面这个练习:练习(教材例5)、营养学家指出,成人良好的日常饮食应该至少提供0.075kg的碳水化合物,0.06kg的蛋白质,0.06kg的脂肪,1kg食物A含有0.105kg碳水化合物,0.07kg蛋白质,0.14kg脂肪,花费28元;而1食物B含有0.105kg碳水化合物,0.14kg蛋白质,0.07kg脂肪,花费21元.为了满足营养专家指出的日常饮食要求,同时使花费最低,需要同时食用食物A和食物B多少kg?师生活动:教师引领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领会用表格形式描述数据的直观性.让学生独立建立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并正确设出变量,找好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后自行完成此题. 由一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教师规范解题步骤和格式.1.分析:将已知数据列成表格食物/kg碳水化合物/kg蛋白质/kg脂肪/kgA0.1050.070.14B0.1050.140.07解:设每天食用x(kg)食物A,y(kg)食物B,总成本为z,那么MN图1Oxy①目标函数为.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①等价于 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图1),即可行域.考虑,将它变形为.这里是斜率为,随z变化的一组平行直线,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当取最小值时,z的值最小.当然直线要与可行域相交,即在满足约束条件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由图1可见,当直线经过可行域上的点M时,截距最小,即z最小.解方程组 得M的坐标为,. 所以.答:每天食用食物A为kg,食物B为kg,能够满足日常饮食要求,又使花费最低,最低成本为16元.【设计意图】1). 通过一道完整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图解法的认识.2).通过此题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准确作图的能力.3).展现线性规划的另一类型题(可行域不封闭、最优解为最小值),并与引例相比较,对比可行域封闭与不封闭、最优解为最大值与最小值两种情况的线性规划问题.师生活动: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错解的原因,并提出问题.学生意识到可以把所有可能的解都求出来,进行比较即可.师生一起反思练习的求解过程.教师通过巡视发现错解的学生,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提出问题:有时若由于不可避免的误差带来错解,你如何解决?【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及寻求问题答案,让学生深入思考,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