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土壤酸碱性的改良》学案1 苏教版选修2.doc
3页5.1 土壤酸碱性的改良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酸碱性2.了解土壤酸碱化的原因及常见的土壤酸碱性的改良的方法3. 会测定土壤的酸碱度,知道改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土壤酸碱性的改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学习重点难点:土壤的酸碱性;土壤酸碱性的改良的方法学习过程:1.土壤pH值的概念 土壤pH 是指:土壤溶液中,[H ]浓度的负对数,即 pH=-log[H] 由于22℃ ,纯水解离出的 [H ]=[OH]=10克离子/升,pH=7定为中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种土壤均有,土壤学必须对酸碱性进行分级:pH < 4.5 4.5~5.5 5.5~ 6.0 6.0~6.5 6.5~7.0 7.0~7.5 7.5~8.5 8.5~9.5 >9.5 极强酸 强酸 酸性 弱酸 中性 弱碱 碱性 强碱 极强碱 我国土壤多介于4.5~8.5 之间,大致长江以北(北纬33度)为中性~碱性土壤,以南为酸性~强酸性土壤2.土壤酸碱性的产生原因2.1生物的作用(1)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H+ 使土壤变酸; (2)微生物分解残体解离出H+使土壤变酸; (3)草本植物富积盐基(Ca K Mg )于土壤中,土壤胶体为盐基所饱和,胶体水解时,产生OH— ,使土壤溶液变碱; (4)森林植被(特别是针叶林)凋落物含盐基少,含树脂、单宁较多,分解后产生有机酸,使土壤变酸。
2.2气候的作用: 高温多雨,矿物强烈分解,盐基大量释放并遭到淋失,Al移动性低在土壤中富积起来,Al水解时,产生H+,在环境中积累大量H+,形成强酸性土壤;干旱少雨,矿物分解释放的盐基不能淋失溢出土体,土壤胶体为盐基所饱和,水解后,形成碱性土2.3母质的作用 母质含盐基少,在生物、气候的作用下,易向酸性土发展;母质含CaCO3多,易形成中性~微碱性土;母质含Na2CO3多,易形成碱性~强碱性土: 2.4施肥的作用 长期施用硫酸铵、过磷酸钙等酸性肥料,使土壤变酸;长期施用草木灰、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使土壤变碱2.5灌溉水的作用 灌溉水来自酸性地区,水质pH值低,长期用这种水灌溉,使土壤变酸;灌溉水来自碱性地区,水质pH值高,长期用这种水灌溉,使土壤变碱 此外,使土壤变酸、变碱的原因还有很多,如云南松林的根系可分泌有机酸,也可使土壤变酸,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3.土壤酸度类型 当土壤PH值低于7时,土壤呈酸性反应,酸性反应的强弱程度称为土壤酸度土壤酸度根据H 和Al 存在方式的不同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两种3.1活性酸度 指土壤溶液中游离态的H+浓度所表现的酸度。
它包括:土壤中的无机酸、水溶性有机酸、水溶性铝盐等解离出的所有活性H+总和 测定时,用水浸提,电位计测定,计为 PHH2O 意义:表示土壤酸的强度概念,其数值的大小,对土壤微生物、作物根系的生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存在方式和有效性3.2潜在酸度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态的H 和AL所能表现的酸度 注意:H、AL处于吸附态时,不显酸性,不会使土壤溶液的pH下降;解吸后,进入溶液才显酸性,使pH值大幅度下降 类型:潜在酸根据测定时,所用交换剂的不同,又分为:代换酸度 和水解酸度两类3.2.1代换酸度 用过量的强酸强碱盐溶液(NaCL、KCL)作用于土壤,盐中的金属离子所代换出的H、Al 所表现的酸度称为代换酸度 反应特点:(1)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CL浓度与代换出的H、AL浓度相当,测定HCl的量,即为代换酸度,以Hm.e/100g土表示,若用电位计测定,计为PHKCL (2)反应产物HCl解离度大,溶液中H 浓度高,形成可逆反应,胶体上的H和Al不能全部代换出来,即:代换酸只能表达部分潜在酸; (3)代换酸的测定中,包含着活性酸,PHKCL< PHH2O ,其值本身是一种容量指标。
3.2.2水解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溶液作用于土壤,盐中 的金属离子所代换出的H和AL所表现的酸度称为水解酸度反应特点:(1)反应过程中 ,产生的CH3COOH的量与代换出的H和Al的量相当,测定醋酸的量即为水解酸度,即为Hm.e/100g 土,若用电位计测定,计为 PHCH3COONa (2)反应产物为水和氢氧化铝,解离度低,不能形成可逆反应,胶体上的H和Al代换较为完全,即水解酸表达了全部潜在酸 (3)水解酸的测定中 ,包含了代换酸和活性酸,PHCH3COONa 土壤呈碱性反应主要有三个原因: (1)土壤中有丰富的盐基,使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 (2)土壤中有较丰富的CaCO3 ,使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 (3)土壤中有较多的Na2CO3 ,使土壤呈碱~强碱性反应: 土壤碱度直接用土壤溶液的pH值衡量,也可用土壤中Na2CO3 的含量衡量,还可用Na饱和度衡量(土壤中OH 不被胶体所吸附,所以,土壤中没有潜在碱度的概念)5.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土壤酸碱性是随着土壤的形成而产生的,所以,成土5 因素都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归纳起来: (1)气候:高温多雨,盐基淋失强烈,易形成酸性土;干旱少雨,盐基不易溢出土体,易形成中性~碱性土 (2)生物:草本植物富积盐基能力强,易发育成 中性~碱性土;森林植被富积盐基能力弱,凋落物易产生有机酸,易发育成酸性土 (3)母质:母质含盐基少,易发育形成酸性土;母质含盐基丰富,可控制土壤呈中性~碱性土 (4)地形:土壤处于易遭冲刷的地形,盐基淋失多,易向酸性土发展;土壤处于易积水的地形,有利于接纳盐基,易发育成 中性~碱性土复盐基作用) (5)时间:成土时间短,盐基淋失少,易形成中~微碱性土壤;成土时间长,盐基淋失多,易发育成酸性土。 此外,人为施肥、灌水、环境污染(酸雨)等都影响土壤的酸碱发展6. 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调节pH的目的:将强酸性土或强碱性土调至微酸或微碱性,以有利于提高养分有效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的生长 调节方法:强酸土:施用石灰及配合施用碱性肥料 石灰施用量:1、可以以土壤水解酸量为计算基础确定: 石灰施用量=土壤重量×水解酸量×换算系数 常用公式: 石灰施用量(Kg/亩)=667×0.15×水解酸量(m.e/100g土)×10×56/2×10 ×0.5 2、可以用试验方法确定: 将待改良的土壤划出5平方米,每平方米分别施入10克、20克、30克、40克、50克石灰,一年后,分别测定土壤PH,以调节到6.5 左右的为最佳施用量,再乘以667 为每亩用量 强碱土:可施用石膏、硫磺、明矾及配合施用酸性肥料(硫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等)注意:施用石灰、或者石膏后,可激活土壤微生物,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板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