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doc
10页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 3 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 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 种考试题型】明考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 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暗考型 :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 XX 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1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 场面连贯法 : 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 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3. 线索连贯法 :线索是串联 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 各个阶段内容4. 细节连贯法: 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 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 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 理清层次结构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二、小说情节手法(一)情节叙述手法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2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提问方式】(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回答方法】1.叙述人称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 人称两种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 述事件的见证人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 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 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3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 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3.叙述方式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 次清晰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 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也叫追叙 , 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 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话4、叙事线索: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4(1)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 “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2)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 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 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特征(如《背影》)为线索作用:一般来说,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二 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在分析小说的线索时,尤其要注意双线结构的小说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 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 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答题步骤】(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是哪种叙述手法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①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②结合文本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5(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叙述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提问方式】(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手法内容】1.悬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 引人入胜2.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 性3.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6凑5.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 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7.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 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8.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 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答题步骤】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是哪种结构手法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①首先点出所用的结构手法②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三、小说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7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问方法】(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 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作答方法】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 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 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①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8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 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 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 画了人物…… 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