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docx
10页河南省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 文教学要致力于全体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促进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个性与健全 的人格,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落实国家 关于义务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 坚持德育为先, 充分发挥语文课 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认真上好每一堂 课,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 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一、教学准备(一) 研读课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准确把握语文 课程内涵及基本性质要理解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语感、对话等 重要概念, 厘清课程设计的思路, 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安排, 了 解识字写字、 阅读 、 习作(写话)、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五个领 域在各学段中的具体要求, 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中相关的教 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4 —根据教材与学情, 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处理好学段目标、单元目 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不超标、不降标, 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 学业质量标准。
二) 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认 真研读小学语文 1~12 册全套教材, 全面了解小学语文统编教材 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结构特点、编者意图及使用中需要注意 的问题在系统研究教材的前提下, 进行教材内容的解读, 明确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立足于单元整体深入解析教材要把握单 元教学内容中知识的序列性和层次性, 关注不同课型的特点与教 学要求, 注意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 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 充 分发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独 特价值三) 了解学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重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或交 流等方法获得把握学情的第一手资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 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立足所教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 综合 分析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 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习惯与兴趣、学习能力以及语言发展水平等, 把握教材内容 并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找到学生的“生长点”,因材施教,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 5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联系实际学情制定 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 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 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发展要求同时要关注学段目标、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 借助单元导语、 课后思考题、交流平 台、泡泡语等助学系统及教师教学用书进行科学制定, 做到目标 准确清晰, 可操作、可评价2. 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 聚焦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确定教学重点在分析具体学情的基础上, 预测学生在认知、方法、内容等不同方面出现的问题, 确定教学 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并不总是一致的, 要根据学情准确研判,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 精准施策,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 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一年级要坚持“零起点”教学, 对刚入学的新生做好幼小衔接适应教育, 整合《河南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中《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和课程标 准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 科学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3.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体现正确的育人导向。
要遵循小学 语文学习的规律, 紧密结合统编教材内容、立足学生语文学习实 际, 围绕增强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精要选 用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合理使用纸质资 源、数字化资源、日常生活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等教师要善于 发掘、整合课程资源, 创设丰富有效的学习情境, 提升教学质量 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已有的资源, 积极开发其他潜在资源, 创 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 识,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营造民主平 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 重联系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设计有 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不断优 化教学形式, 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 避 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既要利于夯实基础, 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 提供条件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 强化衔接意识, 多采用游戏、图画、活动等直观形象的方法教学, 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和吸引力。
5. 课时安排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 做好整体规划, 合理分解教学任务, 科学分配课时, 确保每课时的容量适当, 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规划好的课时不得随意更改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要确保入学适应教学课时安排到位6.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完整清晰、重难点突出、容量适当, 各环节时间 分配合理, 体现情境性、开放性、建构性、发展性等特点教学 活动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 注重听说读写实践 训练, 突出语言文字运用与素养提升应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 生成的关系,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过 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护学 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学 习质量要把握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增强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7.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重难点的提炼概括, 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呈现一堂课的核心内容 板书形式应丰 富多样, 提倡以简练的文字、符号、 图示、表格等多种方式展现, 力求图文并茂。
板书的内容要画龙点睛、科学准确; 板书的结构— 8 —应布局合理、简洁、清晰8. 教学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进教师教学教师要科学全面 评价学生, 将过程性评价切实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 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要全面考察学生的 语文学习水平, 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重视评价 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尊 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在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等活动中, 开展 学习研讨与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提 高严格落实考试管理的相关要求, 禁止一二年级纸笔考试, 其 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二、教学实施(一) 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并充分发挥其导学作用可以采取猜谜 语、创设情境或复习回顾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期待, 增进师生情感, 为有效学习 打下基础 课堂导入要结合教学、简明扼要, 忌离题太远或过度 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二) 新知学习教学环节安排应层次清晰, 能有序推进教学内容适量, 教 学时间分配适当。
学习活动要紧扣目标开展, 根据所教学生实际 学情以及学段、课型、文体特点等, 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要坚持以文化人, 涵养品性, 启智增慧注重语言积累, 加强听 说读写的整合, 夯实语文基础; 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可以合理渗透拓展性内容; 加强所教内容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 联系, 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 发展要留足自主学习时间,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尝试多 角度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实际学情, 把握 教学节奏, 适时引导点拨, 激发学生保持求知热情, 科学推进教 学进程三) 巩固拓展要依据教学目标与学情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任务, 关注 练习的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 鼓励合理运用富有创意的评价 方法, 及时进行随堂练习与反馈要根据教学需求适度拓展学习 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合和内化所学内容, 指导学生学练 结合、举一反三, 通过优质的巩固拓展练习, 促进教学目标有效 达成四) 课堂小结借助课堂小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要点进行归纳整理 可采用围绕目标梳理要点、关注板书内容、回顾学习笔记等方式 进行, 发挥巩固新知、归纳要点、深化学习等作用。
课堂小结不 必面面俱到, 坚决杜绝贴标签等形式化的总结方式五) 布置作业作业要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布置, 紧密关联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体现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实践性等特点作 业布置应做到语言严谨、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 可以 依据学情差异设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等, 应合理安排不同类型 作业的比例严格按相关要求控制作业的数量和时间, 一二年级 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三至六年级在布置课后书面作业时, 要与 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协调, 确保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总时长平均 不超过 60 分钟对布置的作业要全批全改, 并做好针对性的全班 和个别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 严禁要求家 长批改作业, 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三、教学效果(一) 教学目标达成能够依据教学设计有效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完整, 教学方法 适当, 切实达成教学目标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全体学生积极主 动,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二) 学生素养发展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在交流合作、探究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等方面 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 教师素养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先进, 师生关系融洽, 能有效调控、组织教学; 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育人价值, 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无思想性、知识性错误能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适时点拨引导, 因 材施教, 教学相长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与素养, 能发现教学中 的问题并及时探究改进, 优化课堂, 减负提质教态自然大方, 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学语言准确规范, 板书工整美观、起到示范 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合理有效四、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也是改进语文教学实 践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养成主动反思教学的习惯, 不断增强探索 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学反思应聚焦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环 节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有的放矢, 小中见大要克服教学反思 的盲目性, 杜绝为反思而反思的消极做法教师可以就导入的方 法、板书的设计、书写指导中的问题、教学活动的选择, 或者学 生学习习惯、师生以及生生关系等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 分类、 多角度反思既可以从某一方面进行反思, 也可以点面结合进行 反思反思既可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亮点, 也可以发现问题与 不足。
教学反思应始终根植于教学实践, 做到一课一得, 促进师 生共同成长, 更好地服务语文教育教学—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