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 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2 《孟子》三章.ppt
82页22 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2. 把握课文层层推理、结构严谨的论证过程,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难点)3. 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正道、经磨难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品简介 本课三篇文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背景链接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优势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坚固利,锋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同“叛”,背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u通假字字词释义委而去之( )(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u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u一词多义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寡助之至( )亲戚之所畔( )助词,的代词,它,指“三里之城”动词,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形容词,有利形容词,锋利,锐利u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第一句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里的“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p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的论点。
p “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p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有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对比论证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p 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深化全文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板书设计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施行仁政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合作探究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作者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以进攻一方为例,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来看,指的是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
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人物一: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战争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这个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君主的统治,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物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也不能完全依赖“人和”靠人和的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也必须具备先进的国防军事力量 人物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一些发达国家仍处于支配地位,但霸权主义已经江河日下,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一些国际关系的准则写作特色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不得不“委而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富贵不能淫公孙衍( ) 丈夫之冠( )不能淫( )ynunyn字词注音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怎么,哪里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这里指夫家这里指丈夫准则,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威武:威胁暴力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这里是使动用法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 “女”同“汝”,你u通假字字词释义u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与民由之( )古义: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生命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u一词多义妾妇之道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法则,规律道路u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u文言句式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 省略句:以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p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作者在直接反驳景春的观点后,紧接着“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都做到,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p 作者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假设的情况,其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p 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富贵不能淫景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树靶子)板书设计孟子以“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批驳)坚持“仁、礼、义”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树标准)大丈夫u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导意义?合作探究 富贵还是来之不易的,要倍加珍惜有些人富裕了起来,就被财富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做出很多为富不仁的事情。
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能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寂寞,在一切困难面前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低头只有坚持个人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拥有光明的前途写作特色1.构思精巧,思路清晰 文章表明孟子的“大丈夫之道”采用问答的形式,先由景春提出问题,然后孟子回答,一问一答,在问答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感受更加深刻同时,又把“妾妇之道”与“大丈夫”的准则对比,从而突出观点2.语言幽默,富有气势 孟子以“妾妇之道”喻指公孙衍、张仪所为,表明自己的观点,含蓄而幽默在语言上,孟子善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气势非凡,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畎亩( ) 傅说( )百里奚( ) 胶鬲( )法家拂士( )qunyuxb字词注音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