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巴蜀文化川艺术文化.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千****8
  • 文档编号:118442213
  • 上传时间:2019-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仪式丧礼茶俗歌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   《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   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四川谐剧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由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

        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体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表演形式为一人通过假定性场景中的人物摹学,主要借助口头叙说来制造笑料、塑造人物、阐明事理,并有用来虚拟环境的简单道具,如凳子、椅子和条桌等等   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儿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四川清音四川民间的曲艺品种,在四川各地流行最广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由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并融合多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成分发展而来1930年前后定名为“四川清音”   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等形式。

      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   四川清音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   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有600多个,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如《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如《花木兰》、《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如《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等巴蜀石刻绘画、佛塔艺术石刻  巴蜀地区最早的石刻佛像是南北朝时期的三峡崖刻佛像四川现存著名佛教石刻主要有:乐山大佛 又称凌云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在乐山市凌云山西壁建于唐代,费时90年(713—803年)大佛为1尊弥勒坐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颈长3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宽3.3米,耳长7米,头上有发髻1021个左右壁雕有10余座佛龛像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 指大足县境内唐宋以来的石质雕刻艺术的总称分布于全县40多处,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造像最集中,规模也最大北山摩崖造像从唐朝至南宋,历时250余年刻成宝顶山摩崖造像从1179年至1249年,历时70余年刻成,现存13窟,有佛像万余尊大足石刻中宋代造像占总数80%以上,现有各个时代的各类造像6万余尊,石刻经文、题记15万余字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精品和杰出代表,与云冈、龙门、敦煌共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刻,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造像 包括千佛崖和皇泽寺两处摩崖造像千佛岩摩崖造像,是四川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始造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修造,以唐代为最多原有佛像17000余躯,现存龛窟900余个,造像7000余尊,龛窟密如蜂房,绵亘长达200余米,高达40米。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本为武则天祀殿其造像为南北朝至宋的作品,以唐代造像最多现存大小龛窟52个,造像1000余尊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造像 包括南、北、东、西和大佛寺5处,其中南龛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南龛摩崖造像,在巴中市化成山顶上,分布在云屏山、山门石和佛爷湾3处,主要是唐代造像现存133龛窟,大、小像3000余尊,其中佛爷湾有122龛窟,极为精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县造像 包括大佛岩、罗汉洞、二佛岩、千佛岩四处其中大佛岩弥勒坐像,北宋时雕凿大佛倚岩雕刻,头与山齐,高36.67米,头盘螺髻,赤足踏莲其规模仅次于乐山大佛,为“中国第二大佛”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岳造像 共有石刻造像15处,其中千佛寨,圆觉洞规模宏大,保存较多千佛寨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大云山,为唐至南宋时期作品,造像区长705米,南北两岩共有105个龛窟,3061尊像,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250尊,最大的释迦佛像高达6.20米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圆觉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云居山为唐至宋时期作品。

      共有龛103个,1931尊像此外,有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塔)1座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通江摩崖造像 主要分布在千佛岩、赵巧岩、七里坪、佛尔岩等处为唐代造像其中,千佛岩有造像51龛窟,赵七岩有造像14龛窟,七里坪有造像3龛窟,佛尔岩有造像4龛窟  夹江千佛岩摩岩造像 在夹江县古泾口原有270龛,现存在62龛,约2500躯大部分为唐代作品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广安冲相寺摩岩造像、黑水徐古摩崖造像、成都万佛寺、邛崃花置寺、绵阳碧水寺、梓潼西崖寺、资中重龙山、潼南大佛寺等处的石刻佛像也驰名省内外壁画  四川历代佛寺壁画甚多,以成都大慈寺和龙渊寺最为著名据宋人李之纯《大慈寺画记》所说,随唐玄宗、唐僖宗入蜀的名画家,在各寺中画有佛像1215幅,菩萨10488幅,帝释梵王68幅,罗汉祖僧178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262幅,佛会经变158幅  今阆中永安寺大殿内两壁有明代彩绘“天龙八部”,剑阁觉苑寺大殿内有明代壁画10幅,梓潼玛瑙寺大殿内有明代壁画10幅蓬溪宝梵寺大殿左右壁有明代彩画8大幅,蓬溪常乐寺大殿内左右壁有明代彩画6幅,广汉龙居寺大殿壁上有明代彩画12圆觉菩萨,彭县涌泉寺大殿有明代壁画9幅,新津毗卢殿左右壁各有明代壁画3幅,资中甘露寺大殿内有壁画12幅。

      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包括壁画和唐卡等壁画广布于寺院的建筑四壁上  唐卡是画或绣于丝绸、布等织品或纸张等物品的画或绣品,大的唐卡有数十平方米,如康定金刚寺画有莲花生坐像唐卡长9米,宽5米,而小的仅九寸见方大型唐卡一般要在宗教节日才展出,中、小型唐卡多是挂在经堂、殿堂内佛塔  四川佛塔始建于隋代,当时益州(今成都)法聚寺建四川第一座佛塔,接着在楚(重庆)、利(广元)、信(奉节)、隆(阆中)、梓(三台)州相继建造佛塔  四川现存最古老的佛塔是今彭州市龙兴寺塔,建于唐代,为17级方型密檐砖塔,是全国级数最多的塔,后遭雷击,现仅存一面,故有“天彭破塔”之名四川最高的塔是邛崃镇江塔,高75.5米,是全国第二高塔,为青砖对缝砌筑,13级,建于清代四川木塔的代表是今彭州市龙兴舍利宝塔,也是四川修建最晚的塔,建成于1949年,高12.33米四川铁塔的代表是今阆中市铁塔,建于唐代宋建泸县报恩塔,高32.28米,是典型的宋塔风格隋建新都宝光寺舍利塔,后毁,重建于唐,高13米,共13层宋建大足北山多宝塔,砖石砌成,共13层而大足县倒塔,其倾斜度可与比萨斜塔媲美,现存4级,建于宋代藏式佛塔有复式塔和灵塔两大类,复式塔用于藏舍利、佛像、供信众转经,灵塔则为贮埋高僧灵骨。

      在藏传佛教区内,佛塔林立,数量极多巴蜀民居明清时期的四川民居经过历代经验和技艺的积累,已显出四川的特色大约可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已经定型化的四合院四合院在四川叫做“四合头”、“三合头”,川东地区叫做“天井”四川四合院具有南北兼融的特色,比北方的小一些而比南方的大一些,既具有北方封闭型的四合院特色,又兼具南方的敝厅、敞廊和封火墙,有的大型民居还有花园、楼阁、家庭戏台等建筑天井”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既采光又通风,是纳凉、休息的“共享空间”大邑刘氏庄园、崇州宫保府、江安夕佳山民居是现存的明清民居的精品第二类是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便于沿街摆摊设点犍为罗城镇雄踞山脊,形似旱船资中铁佛镇古朴典雅,这两镇始建于明代,至今存留良好双流黄龙溪沿两江汇流布局,古朴素秀石柱县西沱镇沿山逶迤而上,状如飞龙第三类是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等特色民居形式,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巴蜀地区各具特色的特种建筑巴蜀山寨以忠县石宝寨为代表,是世界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建筑之一。

      石宝寨位于忠县东的长江下游北岸,孤峰突起,四周如削,形若玉印,故又名玉印山全寨由寨门、寨身层楼和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寨门用瓷片嵌有“小蓬莱”三字寨中为九层楼阁寨顶为平坦石坝,有三重建筑的古庙名天子殿石宝寨是清代建筑,寨中九层楼阁全为木结构,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的杰作  驰誉中外的合川钓鱼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南宋名将余斯为抵抗进攻四川的蒙古军队而筑城周围20余公里,现仍保存内城、外城、一字城墙和七座城门,有水师码头、演武场、皇城、敌楼、炮台等遗址与钓鱼城相类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山寨目前在四川还可见到20多座,是巴蜀山寨的又一种类型古代的石阙建筑在汉代最为兴盛,一般成对地建在城门、建筑群大门外或祠前、墓前,用以表示威仪等第四川和重庆市现存完整的汉阙16座,另有残阙5座,是全国保存汉阙最多的地区著名的有雅安高颐阙、渠县沈府君阙和冯焕阙、绵阳平阳府君阙、芦山樊敏阙、忠县丁房阙等其中,高颐阙是仿木构型阙的典型,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4部分,皆仿木雕刻,而实为石砌,是汉代建筑艺术之一绝牌坊是封建时代为表彰忠孝节烈或功德福寿而建的石坊,一般都具有很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