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30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设计理念 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以教材课文的学习为依托,落实课标精神(任务群+人文主题),立足具体学情,秉持“课文讲析无需面面俱到,读写实践务求全面落实”的原则,完成语文必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目标1.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人文主题“生命意义的思考”,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不同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2.明确本单元需要完成的写作实践任务群的相关要求,引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这一单元话题的关注,生发对古诗词深刻意蕴与艺术匠心的思考与梳理3.通过示范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掌握古体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体诗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4.通过示范研读、诵读品悟、合作探究的方式,认真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引导学生掌握唐诗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唐诗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5.通过示范研读、合作探究、自主鉴赏的方式,认真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引导学生掌握宋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宋词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
5.积累有关文学常识和重要字词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3.认识古诗词的特征和艺术感染力教学难点 对古诗词的当代价值的认识与思考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鉴赏研读法教学课时 十四课时1.第七课群文教学设计,共3课时2.第八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3.第九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4.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共1课时;5.作文指导:学写文学短评,共2课时《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示范研读,揣摩语言,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默写这首诗;诵读《归园田居(其一)》,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短歌行》的特色;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归园田居(其一)》所描绘的田园好风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曹操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诗句,走近陶渊明,感受其人格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树立生涯规划观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曹操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诗句,走近陶渊明,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短歌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比兴、典故等表达技巧;让学生全面认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树立自己的生涯规划观教学方法 示范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法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古体诗鉴赏方法一、知人论世1.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古体诗,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
《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有多种说法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当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末这仅是小说家言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曹操的《短歌行》深沉地抒发了心忧天下、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风格陶渊明处在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之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终老田园《归园田居》组诗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二、知人入诗1.导入: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他就是被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袁枚说过“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
今天我们来认真学习曹操的“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的《短歌行》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有感横槊赋诗《短歌行》3.了解诗人生平:展示陶渊明生平,让学生齐读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史料记载:东晋时局动荡,陶渊明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首次出仕做官,到义熙二年(406年)彻底告别仕途,其间一共十三年,有“五进五出”的经历:(1)公元393年,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2)公元398年,35岁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次年冬以母丧辞职;(3)公元404年,40岁离家,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隐居;(4)公元405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随刘敬宣离职而离职;(5)同年秋再度出仕,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职归隐。
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政治黑暗,陶渊明曾多次辞职,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任职八十余天,恰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辞官回乡,归隐田园,写了大量田园诗,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了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三、反复诵读(一)自由朗读,揣摩气韵 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要读出曹操的气度,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中的忧思与慷慨二)小组互读,通晓诗意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看注解,互读互译,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提交老师小组交流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的心在不断地思念)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摘取)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屈驾来访)5.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满足)(三)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朗读点拨:1.节拍:二二节拍;2.语调(句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老师范读,体会诗情(五)师生齐读,读出情意 有一个人对曹操诗中的慷慨悲凉体会特别深刻,那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曹操的鲍国安让我们随着他的歌声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概播放鲍国安吟唱《短歌行》的视频我们虽然不会唱,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演读来再现诗人的情怀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等会请同学为我们展示,与鲍国安PK一下吧学生配乐朗诵(音乐背景《英雄的黎明》)最后齐读课文,注意节奏、韵律,读出作者从忧愁到激亢的情绪变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鉴赏《短歌行》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歌——知其人,入其诗学生回顾第一节课内容(知人入诗、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二、诵读诗歌:言为心声与读出心意——吟其诗,通其意(一)自由朗读,揣摩气韵(二)小组互读,通晓诗意(三)指名朗读,师生点评(四)老师范读,体会诗情(五)师生齐读,读出情意三、品析诗歌:寻找诗眼与体味诗情——品其诗,悟其道(一)寻找诗眼——发现诗歌的情感基点 要点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
发现诗歌揭示诗的主旨、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提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是“诗眼”二)忧在何处——梳理诗歌的结构线索 紧扣诗眼“忧”,可引导学生对诗的四节分组概括,梳理本诗的线索: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意思切近即可)(三)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曹操忧从何来?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用了什么手法?分小组,结合具体诗句,交流讨论一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短促,感叹时光易逝二忧求贤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诸侯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
三忧功业未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除了“周公吐哺”,诗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诗人招纳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 小结:诗歌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人生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渴望建功立业之叹四)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提问:诗人是如何表达忧愁和志向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1.巧用典故 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且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诗词诗中使用典故叫“用典”,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丰富诗歌的内容,强化诗歌的内涵,耐人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