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微微烛光传友谊点点细节品匠心.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83787147
  • 上传时间:2023-03-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微微烛光传友谊,点点细节品匠心【内容摘要】 品味《蜡烛》一文独具的“匠心”,解析文本,指导写作关 键 词】 《蜡烛》 匠心 写作指导【正 文】 《蜡烛》一文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按常规,此文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然而教学此文前,我还是颇费思量:是按一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分析老妇人形象、归纳中心,还是另辟径蹊,选择不同角度的突破口,让学生收获更多?细品其文,它文质俱佳,感人至深,如果用心指导,让学生了解作者独运的匠心,对学生学习写作无疑大有裨益我决定把这一课的教学核心词定为“匠心”,课堂教学定位是通过解读作者的“匠心”,达到解析文本,指导写作的教学目的 (一)匠心表现之一:以小见大课堂伊始,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带领学生回顾第一单元“单元提示”中的关键词——战争作为写作题材,这无疑是超大的我提出思考:如果让你写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你会怎样构思?很多学生都提到了写战场上发生的事,写各种战役,写人们如何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等等这时候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大题材,适合于用浓墨重彩的、史诗般的巨著去表现,但能驾驭史诗般的巨著的作者毕竟只是少数,是不是除了大部头,我们就没法去涉及这样的大题材?事实并非如此,更多的作品以小见大,用小人物、小故事表现出了大题材、大主题,同为精品。

      仅以本单元第二课《芦花荡》为例,作者表现的同样是战争题材,却不是正面进入战争的艰苦惨烈,而是用沉静从容的笔墨叙述了在诗情画意的苇塘里发生的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他以自己的方式为苇塘中抗日队伍坚持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手无寸铁,独自一人,却惩治了十几个鬼子,把他们打得头破血流老头子虽名不见经传,却有着老当益壮的气概、爱国抗日的热情凭着这样的爱国热情他演绎了抗日传奇老头无名无姓,说明他普通平凡,但是不就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老头一样平凡却血性的中国人,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者从小人物小事情着手,表现了抗日战争的大题材以及面对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不可征服,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个大主题有了对“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理解,我开始引导学生明确《蜡烛》中的以小见大这篇战地通讯叙述了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小人物)埋葬一个年轻的苏联红军士兵(小人物)并为他在坟头点燃蜡烛(小事物)的故事(小事情),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二战背景下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大题材、大主题)可见,只要巧妙运用以小见大,选择典型材料、巧妙设计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其实大题材我们也可以驾驭二) 匠心表现之二:老少配“老少配”是《蜡烛》一文又一匠心的体现。

      课堂中,当学生明确了蜡烛的主人是老妇人时,我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她“老”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句段:“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15段);“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个小时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的坟堆26段) 这些句段中,连栏杆也跨不过去的描写,“十步”与“休息三次”、“一个小时”在数量上形成的鲜明反差,堆起一个小小的坟堆竟然用了几个小时,无一不在向读者表明妇人的衰老程度我尝试着让学生大胆设想:把老妇人换成《芦花荡》中的老头子,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大大调动,积极发表看法,但是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虽然他们都“老”,但是绝对不能调换因为老头子老当益壮、行动敏捷,如果让他穿过方场来安葬死者,应是轻松容易的事,却很难造成感人的效果正因为老妇人年老体弱,一举一动都是如此艰难,她在炮火中的种种置生死与度外的行为才显得格外用情至深,让读者不自觉地发问:她和死者是什么关系?她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有了这样的疑惑,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死者——年轻的苏联红军战士,年纪轻轻,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人,来到异国的土地上为赶走纳粹法西斯,争取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献出了生命。

      面对这样的死者,她怎么忍心让他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啊!在老妇人的眼里,他就是她的孩子,她亲吻着他已然没有了温度的嘴唇和前额,像亲吻熟睡中的孩子……这一老一少,母子之情氤氲开来,弥散在每一个文字中,感动着每一颗跳动的心作者就是这样独具匠心地将“老”和“年轻”联系起来,将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友谊是多么深厚啊!(三) 匠心表现之三:反常合道按常理,人物因为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才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蜡烛》一文在人物的安排上极为反常:老妇人和年轻战士来自不同国家,素昧平生,相遇时更是生死两茫茫这样的八竿子打不着、八辈子挨不上的关系,居然要表现情同母子的深厚情谊,很是有悖常理然而,作者偏偏用众多不靠谱的音符谱写了一曲极为靠谱的传奇,匠心在此处又一次得到了彰显作者浓墨重彩,反复渲染了用于“合道”的典型环境——战斗在持续,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苏联红军在硝烟中英勇战斗,为了南斯拉夫的解放于是“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年轻的苏联红军战士”,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素昧平生,但是残酷的战争中为争取解放不懈的努力把二人奇妙的联结到了一起因为阴阳两相隔,二人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可是老妇人望着那张年轻的却再无生机面孔,内心的浓烈的母爱又怎是一抔黄土就能阻挡得了的?那珍藏了45年的燃着的红烛流着泪诉说着一个异国母亲的哀思,它的浓度和深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

      至此,看似不合常理的安排全部变得合情合理起来,主旨揭示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又学了一招——反常合道法——在写作的内容上或艺术上违反人们的常情、常理、常规,而实际上符合写作的规律,使作品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四)匠心表现之四:不厌其烦的反复在文中,炮火、老妇人的“爬”和“跪”的动作、黑围巾以及蜡烛多次出现,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有力表现文中关于炮火的描写多达十一处,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既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又突显了老妇人的临危不惧,为安葬苏联红军战士不顾生死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深情才可以做到的啊!很奇特的地方是,在文章中老妇人从头至尾未没说一句话,却通过动作描写,我们得以揣摩老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多次出现的“爬”“跪”让人看到了妇人是多么的年老体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对死者的沉痛哀悼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文中,老妇人披着的黑色大围巾也反复出现我引导学生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关注颜色上:为什么围巾不是其他颜色?学生按照我的引导顺藤摸瓜:因为黑色在这里渲染肃穆气氛,更能与情景融合起来,表达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最为惹眼的反复是蜡烛至此,作者才扣题,点出蜡烛它是老妇人的结婚喜烛,珍藏了45年,这或许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吧我们甚至可以揣想:45年里,这对红烛被精心的包裹起来,小心地珍藏在箱底许多次,老妇人把它拿出来,轻轻抚摸,深情凝望,回味着曾经的幸福时光她从不舍得用,哪怕是在黑暗潮湿的地窖,哪怕四周全是被死亡笼罩的孤寂,她也舍不得点燃它可是,现在她却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守护烈士的英灵于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的蜡烛有了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结尾两句再次提到蜡烛:“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便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它热情地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不仅学得轻松有趣,而且思维异常活跃。

      课后有人惊奇地对我表示,之前并不重视的自读课文居然是这样一篇“有用”的文章一堂课,既是课文分析课,又是写作指导课,一石二鸟,我想,学生们说的“有用”,应该是真有所得了吧 李潇琳 2013年10月12日参考资料:1、 语文八年级上册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5月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二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2My first class 复习课件.pptx 人教版(PEP)新教材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Hello复习课件.ppt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5长横 |通用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5.撇|人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7课 悬针竖 湘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15《 边学边用 巧识字形写美汉字》湘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2.执笔与姿势 |湘美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全册6 通用版.docx 三年级上册 英教案 Module 7 Unit1 What's this 外研社(三起).docx 三年级上册 美术 教案 第11课《各式各样的鞋》人教新课标(秋).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9课 捺的练习》 粤教版.docx 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连续进位加)(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docx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2课 姿势与执笔》西泠版.docx 三位数加减法(问题解决 例3)(教案)2025-2026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docx 三年级上册 美术教案 - 第11课 《各式各样的鞋》人教新课标.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三年级上册 数学教案六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苏教版).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案)2025-2026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西师大版.docx 三年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x 三、投掷 纸球投准(教案)2025-2026学年体育与健康四年级上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