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讲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目标.ppt
26页第十讲 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目标和政策 开放经济是一种不同于封闭经济的经济形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宏观经济变量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宏观经济总量的均衡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有必要探讨开放宏观经济条件下的目标和政策 11. 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 综合来讲,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国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内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经济增长;公平的收入分配本章所要重点探讨的是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这两个目标 所谓内部平衡是指一国实现了充分就业并且保持物价稳定所谓外部平衡即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从各国的经济实践来看,通常各国总是优先考虑内部平衡但是当一国面临着巨大而持久的国际收支失衡时,它也会被迫把外部平衡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上 2 为了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这两个目标,一国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包括:支出调整政策(Expenditure-adjustment policies),又称为支出变动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ies),即通常所说的需求管理政策;支出转移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ies);直接管制。
3 支出调整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指改变政府支出及税收的政策如果政府开支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则该国实行的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它会通过乘数效应促使国内产出和收入增长,并导致进口增加相反,如果政府开支减少,或者增加税收,则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一政策会导致国内产出和收入水平下降,并导致进口下降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一国的货币供给并影响利率来发挥作用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那么货币政策就是扩张性的,就会导致投资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并使进口增加同时,利率降低会导致国际短期资本外流或流入减少相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供给减少及利率上升它会降低投资、收入和进口水平,同时导致国际短期资本流入量增加或流出减少 4 支出转移政策主要是指汇率政策,即通过改变汇率,使支出由本国商品转移到外国商品,或由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以维持或达到国际收支均衡例如,提高汇率,即本币贬值,会使对国外商品的开支转移到本国商品上,从而可以减少一国贸易赤字,改善国际收支,但它也会导致国内产出增加,而这又会引起进口上升进口上升会抵消部分汇率上升的效果而降低汇率,即本币升值,会使对本国商品的开支转移到外国商品上,从而会减少一国国际收支盈余,但同时它也会减少国内产出,从而导致进口下降,这又会部分抵消汇率下降的效果。
5 直接管制包括关税、配额以及其他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措施,这些措施其实也可称为支出转移政策,所不同的是它们是针对特定的国际收支项目的,而上述改变汇率的政策则是一种同时作用于所有项目的普遍性政策由于各国通常是以维护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为宗旨的,所以除非迫不得已,一般都不会轻易采取直接管制政策因此,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是实现经济内外部平衡的常用手段 62. 丁伯根法则 由于一国常常面临多个经济目标,而这些经济目标本身并不内在一致同时由于存在多种政策工具可供选择使用,而各种政策工具实施的效果可能差别很大,因此,该国必须进行选择以决定采用何种政策工具来达到它预期的目标 7 在研究经济目标与经济政策工具之间关系的理论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就是“丁伯根法则” (Tinbergens Rule),它是由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Tinbergen)提出,也称为“经济政策理论”丁伯根法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所需的有效政策工具数目至少要和想要达到的独立的经济目标数目一样多也就是说要达到一个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由此类推,要达到几个独立的经济目标,就至少需要使用几种独立的有效政策工具。
如果一国的经济目标是两个,即实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那么,它就需要有两个政策工具来达到这两个目标相反,只用一个独立的政策工具试图实现内外的同时均衡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有时,一个政策工具可以直接针对一个特定的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朝另一个目标逼近,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是远离另一个目标例如,扩张的财政政策虽然可以消除国内失业,同时又使国际收支赢余减少,实现了内外均衡;但更多的情况下,是增加国际收支赤字,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83. 斯旺模型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W. Swan)在较长时期的国际收支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内外同时平衡的实现条件的模型,人们称之为斯旺模型(Swan Diagram)在这里,我们假定不存在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国际收支平衡等同于贸易收支平衡,同时还假设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9 图8.1 斯旺模型 汇率(e)国内支出(A)e1e*e3IBEBII. 盈余,通胀III. 赤字,通胀IV. 赤字,失业I. 盈余 失业CJEFHCCNA1A3A*J10 在图8.1中,纵轴代表汇率(e),e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反之则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横轴代表国内实际支出或需求(A),它包括国内消费和投资以及政府支出。
EB线是外部平衡线,它表示的是对应于外部平衡时,汇率与国内真实支出的各种组合EB线向上倾斜是因为如果国内支出(A)增加,将带来进口增加,这时只有外汇汇率必须升高,才能减少进口,增加出口,维持外部平衡例如,从EB线上的点E出发,当A由A*上升到A3时,汇率(e)就必须由e*上升到e3,才能维持外部平衡,这时位于EB线上点JIB线是内部平衡线,表示对应于内部平衡时,汇率(e)与国内支出(A)的各种组合IB线斜率为负,因为如果汇率下降,出口就会减少,因此一国国内支出(A)必须增加,才能维持内部平衡例如,从IB线上点E开始,e从e*下降到e1时,为了维持内部平衡,A就须从A*增加到A3,从而达到IB线上的点JEB线和IB线的交点E是均衡点,e*和A*分别为均衡汇率和均衡支出 11 我们可以看到,在图8.1中,只有EB线与IB线的交点E,同时达到了内外部平衡,实现了两个政策目标,在其他的任何一点都只实现了一个政策目标在EB线上方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存在国际收支盈余,即外部盈余,而EB线下方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外部赤字在IB线上方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存在通货膨胀,下方的任何一点则表示存在失业这样就可以把EB和IB线组成的平面图划分出如下四个区域: I外部盈余,内部失业 . 外部盈余,内部通货膨胀 . 外部赤字,内部通货膨胀 IV. 外部赤字,内部失业12 当经济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时,可以搭配使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移政策,使经济移动到E点。
如8.1图所示,如果经济处于赤字与失业并存的C点时,为了达到E点,外汇汇率(e)和国内支出(A)都必须上升这时可以使用支出转移政策将汇率提高到e*,同时使用支出调整政策使国内支出增加到A*如果只有e上升,当达到EB线上点C 时,该国可以获得外部平衡;而如果e上升很快达到了IB线上的C点时,该国可以获得内部平衡,但仅仅依靠汇率调整不能同时取得内外部平衡相似地,如果只增加国内支出(A),达到IB线上的点F时,该国可以实现内部平衡,但同时会导致更大的外部赤字此外,点C和点H都在第个区域内,为了达到E点,点C需要增加国内支出,而点H则需要减少国内支出即使一国位于IB线上,比如说点J,已经实现了内部平衡,但如果要达到外部平衡,也不能仅仅依靠支出转移政策这是因为单纯的外汇汇率上升会推动该国经济移动到EB线上的J,出现通货膨胀13 因此,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这两个目标,通常需要同时使用支出调整和支出转移这两种政策只有当一国经济恰好处于点E的水平或者垂直线上时,只用一种政策工具就能达到E点,实现内外部平衡例如,如果要从点N移动到点E,该国只需要增加国内支出144. 米德冲突 在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1年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下,各国难以使用支出转移政策,即将汇率政策用来作为政策工具而且在实践中,各国即使出现了根本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也不愿意使本币升值或贬值盈余国倾向于积累国际储备,同时担心本币升值会影响出口;而赤字国则认为本币贬值是经济衰弱的表现,害怕产生国际资本外逃的后果其结果使得各国最后只剩下支出调整政策可以使用15 在这一点上,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1951年出版的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中提出了“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的理论他指出,在固定汇率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部同时平衡,有可能造成一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米德冲突”表8.1是米德对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可能情况的分析事实上,“米德冲突”是“丁伯根法则”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如果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作是一种政策工具,即支出调整政策时,根据“丁伯根法则”,就无法同时满足两个目标16表8.1 固定汇率制下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组合内部状况 外部状况1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2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3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 4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17 米德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汇率制度不变,因此汇率政策无效,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平衡。
这样,单一的支出调整政策就不能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或者说可能导致内外部平衡的冲突我们以表8.1中的第1种和第4种情况加以说明在第1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扩张性的支出政策,那么,国内经济好转,就业增加,实现了内部平衡但扩张性的支出政策引起进口增加,在出口不变的情况下则国际收支逆差会更加恶化,外部平衡无法达到在第4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扩张性的支出政策,虽然使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实现了外部平衡,但内部的通货膨胀加剧,内部平衡没有达到185. 蒙代尔搭配法则 “米德冲突”是20世纪50年代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但是,到了60年代,蒙代尔(Mundell)打破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是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例如,用财政政策取得内部平衡,用货币政策取得外部平衡因此,尽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不能使用支出转移政策,但各国在理论上还是可以同时达到内外部平衡蒙代尔还进一步指出,很多时候,针对某个特定目标的某项政策可能会对实现另一个目标有帮助;而有些时候,则可能阻碍另一个目标的实现,因而不同政策实施的效果往往会有冲突因此,蒙代尔认为,应该将每一种政策实施在它最具有影响力的目标上,这就是著名的“蒙代尔搭配法则”(Mundell s Assignment Rule),或者称为“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19 下面我们对如何搭配使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实现内外部平衡作一般性的论述,以介绍“蒙代尔搭配法则”20图8.2 蒙代尔搭配法则净政府支出(G-T)C1利率(i)I. 失业,盈余IV. 失业 赤字II. 通胀,盈余III. 通胀,赤字i*EC2C1C2AAAIBEB(G-T)*OC21 如图8.2所示,横轴(G-T)表示净政府支出水平,代表财政政策,离原点越远,表明政府支出水平越高,财政政策越趋于扩张纵轴表示利率,代表货币政策,离原点越远,表明利率水平越高,这时货币政策趋向紧缩IB线和EB线的交点E表示内外同时均衡点这时的均衡利率为i*,均衡政府净支出为(G-T)*IB线是内部平衡线,表示一国内部平衡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组合IB线向上倾斜,这是因为如果利率提高,紧缩国内经济,会导致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为维持内部平衡,政府支出必须同时扩大,增加总需求22 EB线是外部平衡线,表示一国外部平衡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组合EB线也是向上倾斜的,这是因为如果利率水平提高,一方面会刺激国际资本流入净额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紧缩国内经济会使进口减少,从而产生国际收支盈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