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宋词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x
4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赏析: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