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日****
  • 文档编号:195290952
  • 上传时间:2021-09-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4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 【导语】古诗词自身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古诗词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分享的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 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篇三】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篇四】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 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篇五】简单儿童启蒙古诗词精选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