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9页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及相关文言现象,能翻译课文;把握孟子的“四端” 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现象,疏通文意;反 复揣摩,互相探讨,理解孟子“四端”说的真正内涵,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 重点讲授第 1 则、第 6 则2. 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教学难点:1. 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2. 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自己的潜能学法指导:导学法、诵读法、交流讨论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学)1.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2. 根据自己读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 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 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的孟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二、检查自学情况1、 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误2、 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和特殊句式三、关于“性善论”“四端说”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 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 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请学生解释)恻隐,就是怜恤、同情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端,就是发端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①例: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 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 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总结句: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
丝毫无 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 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 为耻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 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 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 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 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刚才大家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讨论激烈,可见对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这四端 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 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2、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 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 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 充之”,②要“求”之,③要“存”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 要不“自暴自弃”四、具体研习,探讨本文的论证手法1、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 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 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 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 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 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③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 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2、齐读第 1 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从课文所选的 6 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 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 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 个中心的?——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 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 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 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 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3、通过以上分析,第 1 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 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 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 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 样的启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 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 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 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 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 屡见不鲜的五、拓展、探究在 21 世纪的今天,这个促进经济发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 遵循“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要求,谈谈对自己和社会共同有益的“五常”的具体内容应该是 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四心”——“四端”——“四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层进式论证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 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 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 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2、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 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 辩证有力!思考 3:第 1 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 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 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 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 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 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 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 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 屡见不鲜的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 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六、课堂小结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 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 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 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翻译第二大题三段短文。












